“有这么多?”
朱棣边听神迹所述边看账本,心底越发的沉。
大明的国库似乎不是他想的那么充盈。
【或许郑和头几次下西洋是赚钱的,但随着明朝的朝贡制度的展开,众番国一起到明朝上贡。
郑和下西洋赚的钱开始弥补面子工程的窟窿。
拿一件事情举例子,便能看出后期明朝国库不容乐观。
之前咱们说了明朝用高价收购了许多香料,这东西刚开始的确是物以稀为贵。
随着朝贡制度展开后,明朝堆积了大量的香料,香料又不是什么硬通货,流转不了等同废物。
】
【于是朝堂想了个好办法,把压力转移到大臣身上,在《大明会典》中有这么一句话“今仍以胡椒苏木;折两京文武官俸钞。”
用胡椒和苏木等积压的货物给臣子们发工资,明朝的大臣俸禄本来就不多,这下好了,大部分还换了胡椒、苏木这些无用的东西。
为了养家糊口,臣子没有办法,只能拿东西去变卖,市场下一下涌入了大量的胡椒和苏木。
如此让胡椒和苏木再次贬值,而朝堂仍旧以数倍的价格从贡国买。
】
“这缺德主意是谁想的?大哥你么?”
朱高煦问朱高炽。
朱高炽叹了一口气,不这么干怎么办,总得开源节流,不然哪里来的银子北征,哪里来银子迁都!
朱棣一页页翻着账本,眉头渐渐加深。
【结果省钱的是朝堂,倒霉的却是明朝大臣,可想而知,这些大臣心里是何其怨恨。
这便是让朱高煦决心停了下西洋的第二个原因。
】
“怎么就第二个原因了,第一个原因是什么?”
朱高煦问神迹,他的心里话以弹幕的形式发了出去。
明明他听的相当仔细,一字一句都没拉下,怎么还是错过了第一条原因,神迹说了么?
“对呀,第一条原因是什么?”
朱高燧也跟着问,他也没听神迹说过。
“是吧,神迹没说吧。”
朱高煦一看他三弟也没听到,更加笃定神迹没说。
一旁的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二人同时叹气,合着神迹刚刚分析了那么半天,对牛弹琴了?
让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么一问,乐瑶有一瞬间的失忆,她刚刚唠嗑的时候没有说第一条原因么??
【第一条原因当然是下西洋赔钱,虽然面上是赚了,但是加上明贡体系,赚的不如赔的多。
】
朱高煦和朱高燧点点头,原来第一条原因竟是这个。
【第二个原因就是方才说的,被坑惨的臣子们的集体反对。
朱棣在的时候还好,众臣不敢言,毕竟之前建议迁都的那个臣子已经被处死,谁也不嫌自己命长。
等着朱棣驾崩,朱高炽登基,这些臣子立马上谏,请求取消下西洋之举。
朱高炽与明太宗朱棣不同,他以仁厚为策,刚登基的时候就平反了当年靖难之役中明惠帝朱允炆的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