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承点点头,“好,那我们在这里好好看看。”
沈雨棠仔细观察着分肉的场景,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手中新鲜的猪肉,还有那热闹而有序的氛围,她都一一记在心里。
萧承就在一旁静静地陪着她。
有一家的孩子拿到肉后,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喊着:“今晚有红烧肉吃咯!”
旁边的母亲宠溺地看着孩子,孩子小心翼翼地护着肉,仿佛那是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这可是一年都吃不了几回的肉,这时候的人就是这么简单,容易满足。
一位孤寡老人颤颤巍巍地接过肉,眼里闪着泪花,声音哽咽:“这肉够我吃好久喽,谢谢队长,谢谢萧知青啊。”
周围的邻居纷纷安慰老人,说以后有啥难处尽管言语一声,村里这样的老人也不少。
还有一对年轻夫妇,丈夫拿着肉,妻子则在旁边小声嘀咕:“这肉可不能一下子吃完,得留一部分腌起来,过年的时候正好待客。”
丈夫连连点头,表示赞同,都想把这些都给规划好了,可不能几天就吃完了。
沈雨棠把这些细节都记在本子上,嘴角挂着浅笑。
她转头看向萧承,发现萧承正专注地看着众人。
此时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那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
沈雨棠心中一动,她知道自已的文章一定会写得很好,因为这是最真实、最温暖的乡村生活写照。
随后萧承和沈雨棠便带着自已那份肉,回家去了。
萧承带着沈雨棠到家后,沈雨棠赶紧抓住灵感去写文章,萧承则是去把给沈老爷子的东西拿出来去县里。
沈雨棠还写了一封信,到时候也要一起寄过去。
给老爷子的东西跟上次的差不多,不过多了几件羽绒服,药酒带的多一些,估计沈老爷子也很喜欢。
“雨棠,你在家里写文章,我去给爷爷寄东西。”
萧承说道。
沈雨棠现在正投入地写文章,然后说道:“好,哥你去吧,记得戴着帽子今天冷。”
萧承无奈地点点头,如今他失宠了,沈雨棠一心都扑在写作上面了,他还是不去凑这个热闹。
萧承骑着自行车,带着东西去县里,还真别说自行车骑快了真的有些很冷,幸好他穿多了。
而在此时的大西北,这里温度也开始下降。
沈父沈母两口子如今的工作任务还算是轻松,不过吃的穿的可能就没有这么好。
沈父沈母住在简陋的工棚里,四面透风。
他们身上穿着打着补丁的棉衣,这棉衣已经洗得发白,棉花也变得薄厚不均。
每天的食物除了粗糙的玉米面窝头还有各种杂粮,有时候玉米面都是好的了,更差的是那种麸做的窝窝头,就是清汤寡水的咸菜。
工作虽然轻松些,但每天的工分根本挣不满。
这时候突然有人来找他,“老沈,有你的包裹。”
这个人就是沈父之前联系好的人,沈雨棠寄过来的包裹已经到了。
那个人神秘地说道:“老沈呀,你这个包裹可是够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