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是一位只为禅茶画艺而生的艺术达人。
福松涛待在道观,待在寺庙的这几年,是他心静最为平静,最为活跃,也最为兴奋的时期。
看似矛盾的几个词汇,在福松涛这里却能完美和谐统一。
平静,因不为世俗而操心;活跃,因眼前的场景让他有绘画的冲动;兴奋,因他的绘画技能又一次得到大大的提升,不,严格而准确地说,是他内心和外界高度的统一和谐。
这段时间,他的绘画技艺发生了质的飞跃。
他可以蹲在寺庙的院子里,观察大瓦缸中的莲,看莲叶,看根茎,看莲叶上的水珠。
看一只振动着红色翅膀的蜻蜓,准确地停靠在睡莲上,一红一绿,对比鲜明;偶尔有一只蓝蝴蝶停留在土瓦缸的边沿,蓝蝴蝶和黄褐色的土瓦缸,也构成鲜明的唯美画面;倘若没有昆虫停留在院子,红瓦白墙的院子,几朵白色的云团和蓝色的天空构成一幅空灵的国画。
这天然形成的空灵之画,都深深地印在福松涛的大脑里。
他兴致勃勃地拿出纸笔,挥毫而就,这些美的图画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他的画作上。
常言道,大道至简。
内心一切从简,遵从内心,他开始悟道,悟画,有新的体会:心中有画,画中有我,画中又无我,绘画讲求技法,技法最高的境界就是无法。
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自在的精神。
画即生活,画里有美学,画里也有哲学,画里有乾坤。
他可以一整天待在院子里,静静地看着师兄弟在太阳底下静坐,晒太阳,打瞌睡。
这带着深深的佛意和禅意的画面,让他怦然心动。
一花一世界,一僧一禅意,一景一幅画,越是简单越好。
当然,绘画必须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变化、统一、对比、协调、均衡、稳定、节奏、韵律等形式美的法则。
除此之外,明暗对比也是必须呈现的。
当眼前的画面,这些日常的图景,这古朴而简易的禅意画,塞满福松涛的大脑之后,他想把这些景物画进自己的画作中。
这种创作的冲动和兴奋,使得他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居室中,立马把脑中的景象描绘出来。
于是,他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居室,拿出宣纸,在有一些古老的书桌上,把宣纸铺平,然后把清水倒进砚台里,开始来回磨砚台,大脑里构思重现的景象:一庙一院,一僧一石,一花一草,一缸一睡莲。
不需要浓墨重彩,需要的是用粗线条勾勒脑中的景象,简简单单。
亦粗亦素,素即俗,大俗即大雅,简单勾勒,浑然天成,意境深远,禅意满满。
一个绘画艺术创作者,要的是这份宁静,这份慵懒,这份闲心,更需要的是这份难得的匠心。
有进寺庙进香火的香客,也有香客来到福松涛的居室,也有懂画的背着背包的香客,兀自静静地立在他的身旁,专心致志地看福松涛作画,福松涛已经进入至佳境地,居然浑然不知。
等福松涛完成画作,进香的香客看到福松涛的画作禅意十足,非常有价值。
于是,香客带着恭敬的语气询问道:“大师,您的大作出售吗?”
听到陌生的声音,福松涛先是一愣,看到这位四十多岁的男香客站立身旁时,他才从创作的佳境中突然回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