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晨阳轻叹了一口气,“招喜说得对,这银子不能给,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吧。”
两人一起看向他,怎么来硬的?
陆晨阳让徐正辉写了一个公告,凡是家里有适龄孩子但不送去读书的,县衙所有招工一律不录取。
也就说,想来给县衙干活挣钱,就得把孩子送去读书,违反就不招你了。
百姓们:“……”
这一招真的是捏到了百姓们的七寸了。
没办法,那就送去吧。
九月初一,这是陆晨阳定下的县学第一期开学的日子。
看着四个教室坐满了学生,陆晨阳很是欣慰。
陆晨阳非常重视这些孩子的教育,还跟来这的夫子讨论过上课的内容。
“这些孩子的家境不同,水平也不一样,不能混着教。
开学先进行考试,看看大家的程度然后分班教学。”
陆晨阳说道:“肯定是有一些孩子,他们的目标不是科举,我也不指望他们能成才。
只要他们能认识一些基本常用字,会写算数,日后也能有个谋生的差事。
当然,如果有天赋好的孩子,不管家境如何,只要想要读书,就要尽力教导,银钱的问题我来考虑。”
这个说法让几个夫子都有些诧异,因为他们从小接收到的观念就是读书就是为了科举,不科举读书干什么?
陆晨阳这么大费周章的,自掏腰包也要让孩子念书,他们本以为是为了政绩。
因为如果他的治下有人考上了童生、秀才,这也算是县令的政绩的。
但现在看来显然不是。
几个夫子应下,出了门,严夫子就跟李夫子嘀咕:“咱们陆大人是不是想得太理所当然了,不科举还让他们读书,这得浪费多少银子。”
李夫子笑了笑:“我是个凡夫俗子,考了这么多年都没考上举人,有什么资格去揣测六元及第状元郎的想法?”
他说完,转身就走了,留下严夫子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李夫子这是讽刺他不自量力呢。
其实燕行也这么想,因为学堂的事,驻军的粮草已经晚了三日了,他不得不进城找陆晨阳要粮。
陆晨阳连连答应:“我知道了,明后天就让人送过去。”
他忍不住嘀咕:“啊,王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
他说着忍不住拿眼睛去看燕行。
王忠和燕行有联系,算是他的人。
燕行心知肚明,也不瞒他,“行,回头我让听书去信问问。”
顿了顿,他又问:“现在城内的商户都老实了,你怎么不跟他们买?”
陆晨阳说道:“我不能一有事就依靠他们,坐大他们的野心,岩泉县绝对不允许出现第二个沈家。
只有外来的商户进入,这些商户才能真的老实下来。”
不然一出事他就找他们买粮,让他们以为可以拿捏他。
燕行道:“学堂的事你是不是有点冒进了?你这次强硬让学生们都入学,我可是听说不少百姓心里都对你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