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解决问题方法有哪些 > 第七章 方法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2(第3页)

第七章 方法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2(第3页)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1966年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他却发现很难找到符合他标准和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张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7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几乎所有的股票。

70年代初,美国股市一片萧条。

这个时候,巴菲特却又开始出击,他瞄准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他开始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两家报纸的总裁如坐针毡,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入侵者”究竟姓甚名谁,意图如何。第二年,《华盛顿邮报》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终于见到了这个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人。她希望巴菲特手下留情,不要再买《邮报》的股票。巴菲特答应了,作为交换条件,他从《邮报》董事会里得到了一个位子,他们的合作很快达到了相互依赖的程度。巴菲特提供的资本经营建议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巴菲特的另一杰作是认购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7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业绩十分清谈,甚至于有几年曾因资金分散和管理不善而败走麦城。目光敏锐的巴菲特见此机会,立即投下巨资。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巴菲特于是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产。其股票单价已涨至51。5美元,翻了5倍。

巴菲特不但从各种公司状况潜质和经济发展趋势中发现机会,也善于从中发现不利甚至失败的征兆,并果断退出。正是这种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善于发现的能力,他的投资成果极为丰硕,使其成为全美排名第二的亿万富豪,个人财富仅次于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

面对大量的未经分析的资料,我们要做的是:

第一,明确自己的需要,认清哪些是我们要得到的信息,尤其是对自己的前途和工作紧密相关的,确定我们目标的“关键词”。

第二,我们应该找准方向,主动出击。对信息的收集要有的放矢,目标确定之后,才会有行动的方向。同时,应该立即起身行动,而不要坐等有效信息的“光顾”。

第三,强迫自己记忆,使自己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一个人终其一生,大脑的开发率也不会超过30%。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几倍于现在的记忆能力和分析。相信自己的潜能,因为事实上我们永远也不用担心脑子有装不下东西、不够用的时候。如果有,那是因为我们的学习、记忆的方法出现了问题。

第四,我们应该善于分析已有的信息。根据历史的经验,他人的经历,和运用“实用的东西才是市场需要的东西”、“任何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样的普遍真理和逻辑来对信息进行预测和判断。

第五,我们应该具有决断力。事情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做一件事之前谁也不可能有100%的把握,或者事情完成之后,真正“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我们决策的时候决不能因此而举棋不定,白白让机会丧失。我们应该做的是“舍鱼而取熊掌”,立即决断。

现实是方法的“花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更不能因为一辈子为他人而活,成为别人的影子,却从没有做过自己想做的事,让一生从未为自己而真正开心过。”在选择我们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时,我们应该做自己想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当然前提是不要将目标定得遥不可及。

每个人都希望变得更富有、更成功、更具有创造力。但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能梦想成真。我们梦想能晋升名流,而职业需求表上商品推销员的空缺要比微软副总裁的职位多得多,广告文案的需求要比小说家的名额多得多。

立足于现实的积极思考,才能认清事实,并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一番事业。对其中的一些人来说,可能促使他追求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对另一些人而言,则可能导向新的梦想。

第一,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接受现实。

因为只有接受现实,承认差距,认清自己,找到弥补不足的办法,找到现实和梦想的阶梯,才能改变现实,登上梦想的圣殿。

人生之路充满了许多未知未卜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改变一定的条件而使之转化;另一类是无法改变的。无论我们付出何种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因此,当我们面对后者时,就得认定事实,作出积极乐观的反应,这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

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之后,我们就能节省下精力,创造出一个更丰富的生活。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情感和精力,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又创造一个新的生活。我们只能在这两个中间选择一个。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那些无可避免的暴风雨之下弯下身子,或者因为抗拒它们而被摧折。

“对某些必然之事,要轻快承受。”这几句话是在耶稣出生前399年说的。但是在这个充满忧虑的世界,今天的人比以往更需要这几句话:“对必然的事,要轻快地去承受。”

第二,我们应该积极思考,想想究竟如何才能使自己逐步地靠近理想。

从小的时候开始,老师、父母就教我们要树立人生的理想,我们也早早地就“确定”了当科学家、当工程师、当老师的梦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学习的负担、就业的压力,使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功课学好,如何做一份好简历,怎么找一份有钱、有地位,让自己舒服,让亲朋羡慕的工作。

当有一天,我们被平淡和无聊撩拨得气恼时,当我们看到别人幸福而满足地做着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即使他们做的事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富贵逼人,也让我们艳羡不已、自愧不如。毕竟他们做着自己想的事,他们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他们为自己而活着,活得充实而无所求了。

也许,我们终于蠢蠢欲动,决心像施瓦辛格那样活得潇洒痛快,去圆自己当好莱坞明星的梦,去实现当州长平治一方的政治家的梦想。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想想:“我想要做什么?现在具备哪些条件?实现目标又还差哪些条件?实现理想的计划如何?应该分成哪些阶段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我们还应该问问自己,为实现这个理想,做好充分的准备了吗?在这个过程中,能自食其力吗?准备吃苦受累、被人误解了吗?准备不达目的不止,还是有变通的目标呢?

第三,将计划付诸行动。

我们有高远的理想,更应有现实的计划和分解后具体可行的实施步骤。我们要将计划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确认是应该边工作边学习,还是从一个能接近理想的职务做起?怎样安排单位的工作和个人的学习?是不是应该先拿个文凭或证书?是自学还是参加辅导培训班?

计划应该包括内容分配表和时间安排表两个方面,越细致越好,而且应该留有余地和实施的弹性。内容是指我们应该要做的事,具体就是将实现理想所需的条件一一创造达成的工作。时间表则应在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保留充足的休息时间,不要顾此失彼,丧失了健康这一实现和享受理想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我们要在行动的过程中,保持一种良好积极的心态。

要充分相信自己,每天看到自己的成绩——自己又离理想近了一步;在适当的时候调整自己的计划,使它变得更科学可行;不要三心二意,要身体力行,以具体的行动来代替毫无意义的忧虑和杂念;正确对待可能的失败,这次失败意味着下次的成功,以近乎顽固的坚韧去达成理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