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猎狗一样嗅觉灵敏的比尔·盖茨,见此招行不通,马上把“多计划”改名为“微软计划”。后来,它曾一度被用户看好,并被《信息世界》杂志评为“年度最佳软件”。但它仍然很快就被同类型产品莲花公司的“Lotusl-2-3”取代,销量落到畅销软件排行榜的前30名之外,并逐渐被市场淘汰。
“多计划”软件惨遭败绩,导致微软公司的应用软件一度退出市场,也使比尔·盖茨受到强烈震动。他逐渐认识到,软件设计这个领域乃藏龙卧虎之地,稍有不慎便会被别人甩在背后,甚至退出市场。盖茨感到难以相信,但终于还是决定面对现实,改变竞争策略,重新夺回市场。
虽然微软公司遭到了打击,失去了应用软件市场,但比尔·盖茨手中还有一张王牌,即提供给IBM公司的86-DOS操作系统。当然,微软公司虽已取得86-DOS的所有权,但警报一直未解除。因为IBM公司为避免法律上的麻烦,曾答应基尔代尔教授,可能采用他的CP/M操作系统。因此,在IBM公司的“象棋计划”公布之前,基尔代尔教授一直在潜心设计CP/M软件。
很多分析家预测:只要CP/M-86一出炉,立即就会击败微软公司的86-DOS。但事情的结果完全相反,最后的赢家竟是微软公司。
在不明真相的人眼里,认为是基尔代尔教授的CP/M-86进展太慢,IBM公司等不及了。但实际上是微软公司为IBM公司设计的每一个软件,都是以86-DOS操作系为基础,它们都是在DOS下运行,而且也只能在DOS下运行。这样,IBM公司别无选择,只能采用86-DOS。当然,IBM公司已按自己的口味将它改名为MS-DOS。
之后,IBM公司购下了CP/M-86的许可权,与MS-DOS同时进入市场。不过,IBM出售的MS-DOS带有两个高级的BASIC版本,能够操作用于这种电脑的所有软件,售价只有40美元;当CP/M-86终于完成后,IBM给它标了一个很高的价格——240美元,这个价格只是操作系统本身的定价,还不含BASIC软件。因此,它实际上不能操作任何东西。谁愿意花高出几倍的价格买这样的产品呢?
其他软件开发商见CP/M-86前景不妙,在设计软件时,全部依据MS-DOS,结果,他们搞出来的东西,也没有一个能用于CP/M-86的,CP/M-86就这样无疾而终了。这样的结果正是比尔·盖茨希望看到的,也可以说是他应变策划的结果。
以变应变听起来简单,但具体到一个企业、一个人直面变化时,则意味着一个要承担风险、接受变数,甚至可能是失败。适合过去的行为方式在今天可能不再适用甚至产生危害,这时候就不得不变。如身兼柯达董事会主席、总裁的邓凯达所说,“其实,改变不是坏事,改变往往会带来新的机会,在变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和经验,能够随时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便保持主动。”
要记住: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感受变化,不断地去否定自己,不断地采取新的应对策略,才能以变制变。
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
如果有人想知道如何做到效率最高,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最多的事情,那么答案很简单,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和问题,它们往往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面对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把一些事情推后或交给他人,也可以对一些事情置之不理,但我们无法把所有事情都抛开,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一个人无法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明智的人会把分散精力的要求放在一边,一次只做一件事,并把它专心致志地做好,然后再去做另一件事情。
一只小闹钟来到一家钟表店之后,很快被一只电子表告知,根据它十年的使用寿命,它至少得精确地转上5256000圈才算完成自己的使命。小闹钟一听就感到不知所措,并紧张万分地问旁边一只有了60年历史的老摆钟,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完成这项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望着它惊惶的样子,老摆钟笑了。老摆钟平静地告诉它——你只需要每秒钟摆动一次。
是的,你只需要一秒钟摆动一次,你只需要在这一秒钟内把一件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做好,那么10年也就跟1秒钟一样长,5256000圈的使命也会如1秒钟摆一次那般简单易行了。
纽约中央火车站可以说是世界上客流最大的火车站之一,它的问询处每天人满为患。急着赶车的旅客都争抢着询问自己的问题,都希望能够立即获得答案。这对于问询处的工作人员来说,用疲于应付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们工作的紧张与压力是毫不夸张的。但这里的一位服务人员却表现得异常镇静,看起来一点也不紧张。这位年轻的服务人员,戴着黑框眼镜,身材瘦小,一副文弱的样子,却独自要面对大量缺乏耐心和混乱的旅客,让人不禁想知道他是如何做到从容有序的。
在他的面前,是一位矮胖的中年女士,头上戴着一条丝巾,穿一件浅色的连衣裙,头巾和裙子都已被汗水湿透,脸上充满了焦虑与不安。“你要去哪里?”询问处的年轻人把头抬高,身体向前倾斜,集中精神,以便能倾听这位女士的声音。他透过厚厚的镜片看着这位女士:“是的,你要问什么?”
这时,有位穿着短袖紧身T恤,身体健壮、肩扛一个大迷彩旅行包的年轻人挤近窗口,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服务人员却旁若无人,只是继续和这位女士说话:“你要去哪里?”“春田。”“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不,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那班车是在10分钟之内,在第12号月台出车。你不用跑,时间还多得很。”他根本没看列车时刻表,就很快地告诉了这位女士。“你说是12号月台吗?”“是的,太太。”“12号?”“是的,12号。”
中年女士转身离开,这位先生立刻将注意力移到下一位客人——背迷彩包的那位身上。但是,没多长久,那位女士又回头来问月台号码。“你刚才说是15号月台?”
这一次,这位服务人员已经集中精神在回答下一位旅客的问题,不再管这位头上扎丝巾的中年女士了。
有人问那位年轻的工作人员:“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工作,并保持冷静的呢?”年轻的工作人员回答:“我并没有和所有问询的人打交道,我只是单纯处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换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只服务一位旅客。”
“一次为一位旅客服务”,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犹如沙漏里一次通过一粒沙。这样才不会使自己陷入混乱和慌忙中,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每一位旅客服务好。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一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特丽莎修女。
1910年8月26日,特丽莎生于马其顿王国斯科普里市,12岁那年,她就立志要离家当修女,为世上不幸的人作出自己一生的贡献。18岁时,特丽莎修女心怀“以爱心治疗贫困”的理想,从欧洲毅然来到贫穷落后的印度,来帮助那里的穷人。她在那里的医院、学校、孤儿院、贫民区服务过,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也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特丽莎嬷嬷”。到1997年去世,特丽莎一共救助了42000多位被人遗弃的人,其中不少是很多人不敢接触的麻疯病患者。这个数字,在许多人眼中无异于是一个天文数字。
特丽莎不是富豪,因为她没有留给自己一分钱,甚至也不去挣钱,不会募款。她住的地方,惟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
以世俗的眼光看,特丽莎修女以这种条件来帮助他人的能力应该是十分有限的,但她却做到了让世人震惊和钦佩。
在谈到如何能创造这一奇迹时,特丽莎说,“我能做的就是一次只爱一个”。“我从来不觉得这一大群人是我的负担。我看着某个人,一次只爱一个。因为我一次只能喂饱一个人,只能一个、一个、一个……
就这样,我从收留一个人开始。
如果我不收留第一个人,就不会收留4。2万个人。这整个工作,只是海洋中的一个小水滴。但是如果我不把这滴水滴进大海,大海就会少了一滴水。
你也是这样,你的家庭也是一样,只要你肯开始……一滴一滴。”
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特丽莎却做到了。只因为她知道,要想救助更多的人,就只能把眼前这位需要帮助的人救治好了,再去救助另一位。
要帮助更多的人只能一个一个去爱,要做更多的事也只能一次把手头这一件事先做好。完成更远大的使命和理想也是这样。
放弃三心二意,不要为了显得高人一筹而去一心二用、一心多用。那样的结果往往只是适得其反,在工作中把自己搞得疲累不堪,而且效率低下,为补救以前做得不好的事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没有人能真正做到日理万机。想做更多的事,要想更有效率,那么,一次只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