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除了上班、上课,他的业余时间大部分都放在了读书看报上,歇也歇够了,时间长了不动笔,也有点技痒难耐。
赶巧这天傍晚,祝昌盛不请自来,又来找林朝阳聊新作品的事。
“《赖子的夏天》发表之后反响很好,现在大家都把你当成了国内意识流文学的领军人物,盼着你在意识流文学这个领域再深入创作下去。”
林朝阳写《赖子的夏天》是因为故事恰好需要一种氛围,而且意识流小说废话连篇,也好骗稿费。
他想了想说道:“《赖子的夏天》受到大家的喜爱我当然高兴,不过要不要再写一部这个类型的作品,我还没想好。”
祝昌盛说:“作为编辑来说,我们是很盼着你能够再写一部像《赖子的夏天》这样的作品的。
《赖子的夏天》开创了‘中国式意识流文学’这个崭新的概念,有希望开创一股潮流,如果你能够再深耕一下,说不定就是开宗立派。”
林朝阳根本不信他们这群编辑的鬼话,大笑道:“那么简单就能开宗立派,文学界的宗师岂不是满地走?”
见林朝阳丝毫不被自己画的大饼打动,态度坚决,祝昌盛心中不免遗憾。
他又问道:“那你最近有什么想法没有?”
“正在酝酿。”
祝昌盛见他神色轻松,忍不住调侃道:“你现在有底气喽,光是《高山下的花环》这一部小说就顶个万元户。”
“万元户”
这个词如今刚刚流行开,今年四月份新华社发表通讯文章《雁滩的春天》。
文章中提到,1979年末,兰州李德祥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作“万元户”
。
这个名词随着文章的流传而被广泛传播,不到半年时间已经成了全中国人民最耳熟能详的新名词。
如果这个时候要评选1980年度热门词汇的话,“万元户”
这个词一定榜上有名。
对于这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个很遥远的目标,可祝昌盛却知道,这对林朝阳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不提别的作品,今年光是《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的收入恐怕就让林朝阳赚的盆满钵满。
林朝阳笑了笑,“哪有那么夸张,《高山》能卖那么好是有特殊原因。”
“有什么原因咱不管,稿费你可是实打实的拿到了手。
你这一部中篇小说,比别人写两篇长篇赚的都多。”
祝昌盛的语气中三分感叹,七分羡慕。
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林朝阳的这种收入是不敢想象的。
这年头一篇中篇小说的稿费通常三五百块钱,发表之后出版得看运气,印数稿酬什么的就更不能指望了。
即便是卖出10万册,也不过20%的印数稿酬。
别看现在国内读书气氛浓厚,但一般的图书想卖到这个销量其实并不容易。
《高山下的花环》在半年时间里狂销超过二百万册,是天时地利人和,哪怕是放在人文社这样的国家级出版社里,也是极其罕见的情况。
“我们社里最近还有人说呢,当初真不应该把《高山》这只下金蛋的母鸡给放跑。
不过我们还有《赖子的夏天》,社里最近在张罗给《赖子的夏天》开座谈会。
过段时间应该会跟你聊《赖子的夏天》的出版事宜,又是一大笔稿费。”
祝昌盛是《当代》的编辑,并不负责人文社的图书出版业务,所以只是给林朝阳漏了个口风。
林朝阳摇了摇头,说道:“哪儿就一大笔稿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