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三天,戏院前排起长龙,甚至连流连街巷的黄包车夫都忍不住凑热闹。
沈洛此前与报社早有合作,数家报刊的头版上,不约而同刊出影评:“前所未见的真实”
“民国电影的新高度”
。
吴兆卿得知此事,亲自登门,面露几分玩味:“沈二公子,你这策划,果真不负我期望。
不过,闹得满城风雨,你可想过后续如何?”
沈洛抬眼看他,略带一丝自信却不显骄矜:“吴先生,潮流起时,当随浪而行;潮落时,我已立于彼岸。”
吴兆卿微微一怔,旋即一笑,却藏几分深意:“好一位弄潮人。”
电影的热潮还未平息,社会上便涌现种种讨论。
有人说,《烽火家国》让他们第一次真正看到战场的残酷,也有人被影片中的人物情感深深触动,甚至在观影后潸然泪下。
一位老兵写信至影业公司:“沈氏影业,你们拍出了我们的岁月。
感谢!”
然而,风浪未止,敌人已至。
顾俊虽早闻风声,初觉不过一场虚火,但见票房越飙越高,他终于坐不住了。
“去告诉那几家院线,若再放这部电影,就休怪我们翻脸!”
他手下立即领命。
可惜,他低估了沈洛的布控,也低估了《烽火家国》在民众心中的分量。
几家戏院虽遭胁迫,却因电影热卖而断然拒绝了顾家的威逼。
沈洛得知此事,淡淡一笑,道:“顾俊以为,这江湖规矩还能束缚人心么?”
苏珈婉站在一旁,轻声问道:“你不怕顾家?”
沈洛转身看她,目光深邃:“若怕,就不做。”
十日后,《烽火家国》票房已打破纪录,甚至在外埠的放映场次亦供不应求。
而沈氏影业的地位,因这部影片而更加稳固。
“这只是开始,”
沈洛看向远处,声音不大,却带着难以撼动的力量,“真正的战场,还在未来。”
天光渐暗,申城的街灯一盏盏亮起,光芒如星河点缀了整片长街。
而沈洛心中,却是另一片星辰正冉冉升起。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上海滩的街头却并不安宁。
霞光尚未完全散尽,洋场的喧嚣便夹杂着暗流涌动。
沈洛伫立在沈氏影业的高楼之巅,远眺黄浦江的波光粼粼,眼底映着几分寒意。
他手中那份密报尚未放下,字里行间的锋利,仿佛已在无形中割裂了这片夜空的寂静。
“顾俊的动作,还真是不留余地。”
沈洛轻声喃喃,语气中却透着冷静与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