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厅内顿时静谧,唯有摄影机快门声偶尔响起。
苏珈婉继续道:“正因如此,我将全部的热情倾注其中,借银幕传递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记忆。
作为演员,我希望观众在看这部影片时,不仅能被故事打动,更能思考:为何我们能在如今和平的时代坐在影院,观看这样一部电影?这背后,是无数先辈的牺牲。”
此番发言,既真挚又富感染力,不少记者当场眼眶湿润。
第二天,苏珈婉的讲话被各大报纸争相报道。
评论称其“以一己之力扭转舆论,展现银幕女神的力量与魅力。”
数日后,影片的排片量迎来反弹,甚至超过上映初期的热度。
街头巷尾讨论《鸿雁归》的声音越来越多,上海滩影迷蜂拥而至,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
而顾俊的《远东商报》则因攻击不实遭到读者的普遍质疑,销售量骤降。
沈洛站在影业总部顶楼的露台上,望着远处灯火辉煌的城市,神情平静却深藏锋芒。
他转身对张铭吉道:“顾俊的这一招虽然凶险,却也让我看清了,他的底牌,不过如此。”
张铭吉颔首,眼中多了一分佩服:“少爷果然高明。
如今舆论已被我们掌控,再加上票房的支持,顾俊的计划彻底落空。”
沈洛抬眸,目光深邃而悠长:“不过是第一回合。
顾俊不会轻易罢手。
接下来,我们需要更大的布局。”
他说着,目光扫过远方的天际,仿佛那里正孕育着新的风暴。
这一夜,上海滩的冷风依旧,然而在这风中,沈洛的身影却愈发挺拔,仿若暗夜中闪耀的灯塔,预示着这场舆论之战的胜利,也预示着更大的博弈即将展开。
月光如练,静静洒在法租界的街道上,仿佛为深夜中的上海滩铺上一层薄薄的银纱。
沈洛的车悄然驶过小洋楼群,最终停在一处隐秘的公馆门前。
这座公馆外观低调,却透着深不可测的气息。
此刻,屋内灯火通明,一场关系未来电影格局的密谈即将展开。
沈洛从车上走下,身着剪裁得体的藏蓝色西装,手持一根檀木手杖。
他的步伐稳健而从容,眉目间虽温润如玉,眼神却锐利如刀。
张铭吉跟随在后,脸色如常,但目光警觉。
两人步入公馆,沿着铺着厚重地毯的楼梯,直达三楼。
推开厚重的柚木门,屋内陈设简朴但不失讲究,一盏铜质吊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一位身材中等、气度沉稳的中年男子正坐在沙发上,手持茶盏,似在沉思。
这人正是此次沈洛的目标——政府某部门的重要官员,也是政界中少数愿意扶持电影产业的关键人物。
“沈先生。”
对方抬眼,面露微笑,起身与沈洛相握。
那笑容中既有礼貌,也带着几分试探。
“周司长,久仰大名。”
沈洛微微拱手,语气温和,但姿态中隐隐透出一种不容忽视的自信。
他并未寒暄太久,直截了当地开口,“今日冒昧拜访,是希望得到您的指点与帮助。”
周司长闻言,眼中掠过一丝兴趣,示意两人落座。
“沈先生为《鸿雁归》奔走的事,我已有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