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当前主流超光速航行方式为超空间航行,而超空间,就是指三维空间以上的高维空间。
超空间航行实际上是通过和空间的作用,短时间将舰船连带周边的空间一起“升维”(注1)到高维空间,利用高维空间与低维空间之间的维度距离换算差,实现超光速航行。
超空间航行的原理,可以比喻为在一张纸上前进,出发点与目的地就是纸面上的两点。
在常规空间中航行,就是在纸的平面上前进,到达纸平面上的两点需要通过全部的距离,无论纸的形状还是弯折方式。
而超空间航行,就是脱离纸的表面,从纸表面上“飞”过去,而在维度中,高维度空间的“距离”天生就要比低纬度的“距离”更短。
(可以参考球体表面积与球体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是很直观的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之间直接的距离对比,三维之上的高维空间也是一样的)
再加上,三维空间在高维空间里面是有自然曲率的,就相当于这张纸在一定程度上有弯折,这样从高维空间里面“飞”过去,就能以更短的直线距离到达纸面上的两点。
在超空间航行中,舰船本身的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而是依靠高维空间与低维空间之间的距离差投机取巧的实现超光速航行,本质上并没有违反有质量的物质不可超光速的铁律。
这种方式实现的超光速航行也极其的方便快捷,最低能量需求相当的好满足,基本早期核聚变设施都可以做到供能超光速航行。
超空间航行可以做到在一个星期内跨越恒星系之间几光年的距离,这个速度是超空间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是当今银河和平稳定的基础。
超空间航行需要依托超空间航道,因为作为低维空间的生物,是无法感知高维空间里面的事物的,如果盲目的在高维空间里面航行,那就和无头苍蝇乱窜没有区别。
所谓的超空间航道,实际上是恒星系之间“天然生成”的一种超空间粒子束,因为未知的原因,在一般恒星系的奥尔特云处都会让一部分游离粒子自然的进入高维空间,也就是超空间航行中。
这一部分游离粒子在超空间航行到下一个恒星系的奥尔特云处的时候,就会因为恒星系的引力井影响停下来。
自然进入超空间航行的粒子实际上是恒星系的四面八方都在出发的,但因为恒星系之间距离最短的道路上聚集的超空间粒子最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束稳定的超空间粒子流。
这束超空间粒子流是舰船在高维空间中唯一的航向标,如果不想在高维空间中迷失,那就根据这束超空间粒子流去航行,久而久之的也就变成了超空间航行的航道。
在银河各国后续的超空间航行科技发展中,也出现了不用超空间航道就能实现超空间航行的跃迁航行,这是通过直接计算两个恒星系之间的高维空间相对坐标实现的。
不过高维空间与低维空间之间的距离公式换算极其复杂,计算和准备时间很长,跃迁航行并不算好用,一般只有有特殊需求的军用舰船会装备相关的跃迁航行需求设备。
当然跃迁航行还有另外一种利用量子纠缠技术,在两点之间建立量子链接,让舰船在击穿空间后进行即时的量子重组,实现两点之间瞬间跨越的方式。
不过这种方式风险极大,并且耗能极为恐怖,使用这种技术的跃迁引擎的充能时间都是以半年为单位计算的,应用面就更窄了。
当然还有利用虫洞和星门实现快速长距离航行的方式,就不多赘述了。
在民用领域,最常见的还是超空间航行,遍布银河各个恒星系的超空间航道足以组成一个庞大而完善的超空间航道网络。
而且在这个超空间航行网络中,从银河最西边到银河最东边,直线跨越十万颗恒星大小的银河系,只需要不到4年的时间。
这4年的时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了恒星系中的常规航行里面。
恒星系和恒星系之间有超空间航道,但恒星系里面没有,恒星系内部只能依靠常规航行来跨越,尽管当前银河民用飞船已经提速到平均35%光速了,这个速度对于银河贸易网络庞大的需求来说还是太慢了。
于是,加强超空间航道的想法被提出来了,如果能在恒星系内部实现超空间粒子流引导,在恒星系内建立超空间航道,不就解决了恒星系内航行的方法。
这个方案其实早就被提出来过,但是只有在星海帝国成立,银河局势趋于和平稳定后,各国才有精力去真正的实践这个方案。
这个方案的最终结果就是超空间中继器,一种能够人为引导超空间粒子流的设备,不过恒星系内引力井的影响,超空间中继器也没法稳定的在恒星系内引导超空间航道。
正当这个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不知道是哪个天才提出来的设想:既然恒星系内因为引力井影响没法引导超空间航道,那在引力井外引导不就行了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