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不想为自己建造战船就不会表明自己的身份了。
现在楚通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又提起了当年先祖被杀的往事,意思很明显就是惧怕建造完战船,自己一群人又要重蹈先祖覆辙。
而且真要把建早完战船之后自己重蹈先祖覆辙就不会表明自己的身份了。
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楚通有求于自己,或者楚通有想要的东西!
“大秦素来重视军功和爵位,有爵位的人就有特权,只要谁能会造战船,等建造完战船,本王必定有重赏,钱财和爵位都可以赏赐给他。”赢高朗声说道,“你们回去以后考虑一下,如果有合适的人就可以向本王举荐,举荐成功者赏百金。”
“当然,你们可以回家再找找,如果真找到先祖造船的图纸或者想起来造船的技术也可以来找本王,大秦倾全国之力建立水师,对有功之人就不会吝啬爵位和钱财!”赢高大声说道。
说完,他就离开了。
他就不信爵位和钱财面前谁还有不动心的时候。
他也没想过留下楚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因为不需要。
他想要建造什么样的战船,他心里有数,这几天我埋头画图纸,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不管是主力战舰楼船,还是以速度见长的蒙冲舰,他都了然于胸。
只要图纸画出来以后,让工匠们按照图纸去做就行了,他何必找楚通这样的刺头?
赢高回到书房就不再关心工匠们,而是将心思全都放在战舰的图纸绘制上面。
根据史料记载,华夏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
而到了春秋时期最大的船“大翼”长度只有23米。
再后来始皇帝巡游的“巨型龙舟”长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欧洲人的多层帆桨船,那时的船只有一层船桨,且甚少有风帆。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
那时华夏的战船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内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里活动。
西方国家不同,他们靠海吃海,争的是海洋霸权。
到了汉朝造船业才开始“井喷”,如米国军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华夏人手里。”
代表这时华夏古船“新科状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汉代楼船。
这时候的华夏水师开始所向披靡领先全世界。
汉朝后华夏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
于是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华夏造船业突飞猛进。“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
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到宋朝,“纠结”已久的华夏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华夏“大福船”。
比起华夏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
南宋时的华夏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从唐至元,是华夏“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华夏船航海一样。
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明朝永乐年间成功变身为郑和宝船。
缔造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其顶级战舰宝船,正是以大福船为基础改装而来。
基本制造原理一脉相承,但体积更大,技术更细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轻巧的平衡舵,可以说是举重若轻。船只行进,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选择上,采用硬帆结构,可承受更强风力。人力驱动上,船的两舷和尾部有入水极深的尾橹,相当于现代船只上的螺旋桨,用人力踏动,驱动力在当时可谓最强。就算无风也能保持航速。放在当时,堪称全自动操控的巨无霸级战舰。
这种巨无霸战舰上的装备也极其先进,郑和宝船主战武器为火炮。行动迅速的巨型战舰,外加杀伤力极强的火炮,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难有对手。
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几次小规模的陆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战只有一次:巨港海战。
对手是当地海盗头子陈祖义。
这伙海盗盘踞东南亚十年,船队规模超过万人,周边国家皆向他们朝贡。自我感觉良好的陈祖义竟叫板郑和船队,结果战斗半夜打响清晨结束,陈祖义的海盗船队被击毙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属战船全被击沉,立马全军覆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