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在这一章将南梁朝堂情况详细介绍一下,但考虑到醉心佛学的萧衍完全丧失了雄心壮志,未来十年南梁都是打酱油的角色,这时候花大篇章写,除了水字数,没太大意义,就干脆全删了,还是放到高澄掌权后处理侯景问题时再写吧。)
俗话说趁人病,要人命,打仗也是如此。
眼瞧着关西的饥荒愈演愈烈,晋阳的高欢也终于等到了南梁班师的消息。
一道道军令由大丞相府议事大堂发出,为了彻底扑灭宇文泰,高欢已经筹备了一个多月。
晋阳原本的权力架构是由大丞相府处理政务,中外府,也就是都督中外诸军事府主管军务,可自从将政务权力下发给邺城,中外府的军务就已经被分拨给了大丞相府,也就是后世常称的晋阳霸府。
这一次高欢计划出动三路大军,一路由他自己亲领六镇鲜卑兵进驻蒲坂(今山西永济);第二路任大将高昂为西南道大都督,统率麾下汉军攻往上洛(今陕西商县);第三路则任大将窦泰统率京畿大军由邺城直扑潼关,以亲信幕僚杜弼为监军。
窦泰在高岳、高澄之前曾任职京畿大都督,早在使团南下前,窦泰就已经领命往邺城统率京畿大军,重新加以京畿大都督一职,相应的,高澄被免去京畿大都督,只保留左右大都督头衔,继续统领禁军。
这也是高澄为什么只在禁军之中安插人手,而把无论人数或者战力更强的京畿军团丢给外兵参军王士良的原因:这是一支具备作战任务的军队,他不能急于在这支军队中培植势力。
所谓京畿军团指的就是常戍邺城周边,也就是司州六郡的军队。
十二月十日上午,没有想象中的冒雪出征,今天的邺城是个好天气,冬日里的阳光洒在身上,分外舒适。
城西官道
高澄与窦泰两马并行,身后是高澄亲信都督斛律光,以及监军杜弼、窦泰幕僚叱罗协、麾下将领薛长孺等人,再往后才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京畿军团。
寒暄许久,一路送出邺城二十里,告别时,高澄终于忍不住道:“姨父此去,切勿轻敌冒进。”
窦泰是高澄的二姨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姑父尉景,还算和睦,按照高澄多疑的性子,对于这些娘舅家的将领他既倚仗,也防备。
但是防备不等于眼睁睁任由他们去死。
“子惠才跟慕容绍宗学了几天兵法,居然教导我行军打仗。”窦泰哈哈大笑,高澄唤他姨父,他自然便唤高澄的表字,不似尉景一般唤做乳名阿惠儿。
“姨父征战以勇、以急而闻名,我也是担心西贼设下埋伏,才出言提醒。”
高澄说的急不只是指性子急,当初高欢命窦泰袭击尔朱氏老巢秀容(山西忻州),窦泰领轻骑一昼夜间急奔三百余里,逼得尔朱兆上吊自尽。
窦泰轻蔑道:“宇文黑獭能有多少兵马,高王领大军在蒲坂,又有高敖曹领军攻上洛,潼关定然兵少,险要在于关隘,我倒希望他出城设伏,免了诸多麻烦。”
“姨父。。。”高澄还要再劝,窦泰却不想再听。
“子惠,你就安心替高王治理地方便是,行军作战你不懂。”
说罢,窦泰磕了磕马腹,驱马而走。
站在官道边的高澄看着窦泰远去,他的身边不断走过一排排京畿士卒,心思越发沉重。
当窦泰初来邺城,高澄有了名义上知晓高欢作战部署的途径以后,立即去书,认为三路大军相距甚远,联络不畅,担心一旦出现异变,恐救援不及。
不曾想被高欢来文训斥‘读了几本兵书,倒真把自己当成了宿将。’
哪怕高澄随慕容绍宗学了半年兵法,依旧没有人重视他的看法。
“回去吧。”
高澄拨转马头,他的情绪有些低落,既为那位二姨父,也为这支京畿军团。
当高澄回到尚书令府堂时,已经是午后,堂上的胡床(椅子)自从高澄屁股受伤换成长榻后,就再未换回来。
盘腿坐着的高澄依旧腰背稍弯,安静地伏在书案上批阅文书。
李顺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主阁里的安静。
“世子,邺城之中有关于窦将军的童谣传唱。”
高澄闻言皱眉道:“什么童谣?”
“窦行台,去不回。。。”一段顺口溜被李顺唱出。
“速去查清楚,究竟是谁造谣。”
“世子,主犯已经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