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很安静。
五位新同事埋首于案,时而疾书,时而沉思。
林思成和冯琳在台上静静的拼复另一只猪油白碗。
速度很快,也就半个来小时。
就是有些惨不忍睹:左一个窟窿右一个眼,别说装水盛饭了,装蚕豆都得漏。
关键的是,大部分的洞都在碗壁中间,而非边缘,等于修复难度提高了好几个级别。
冯琳皱了皱眉头:“这不太好补吧?”
“没事,试一试!”林思成无所谓的语气,“就花了二百块钱,补呲了也不心疼!”
也对。
冯琳点点头,托着底托送进了电窑。
等回过头来,林思成竟然也伏在桌上,写个不停。
扫了一眼标题,冯琳顿然明了:写给朱开平的。
商周:青铜盛世,距今3600年。
黄河中下游陶寺遗址(山西临汾)冶铜技术,距今3900年。
马家窑遗址(甘肃定西):青铜刀,距今4500年。
姜寨遗址,黄铜片与黄铜管(西安),距今4700年。
所谓孤证不考,孤据不申,如果只研究姜寨遗址的黄铜片,数据再祥实,历史和考古学界也不会承认。
所以还必须得有强有力的佐证,就像林思成现在写的这些:从后往前推。
先从商周推到陶寺遗址,再推到时间相距更近,地理位置也更近的马家窑文化(距西安六百公里)。然后再往前,推到姜寨遗址。
等于林思成罗列出了一条极可能存在的“中国冶铜技术继承路线”,并且明确告诉朱开平:你就照着这条路径研究,同步考证。
但是,这也太全面了点?
正狐疑着,看到林思成又写了几条,冯琳的眯了眯眼睛:
反证一:陶寺遗址冶铜技术与欧亚南草原遗址(现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冶铜技术的区别……
反证二:姜寨黄铜与石家河文化冶铜技术(湖北天门,距今4300年)的区别与联系。既,商朝青铜文化的起源。
第一个还好,这是用来驳斥国外普遍认为的,甚至国内历史及考古界比国外还肯定的“冶铜西来说”。
但第二个……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公认,商周青铜文化继承自石家河,林思成这是想捅马蜂窝吗?
冯琳压低声音,提醒了一下,林思成却不以为然:“国内学术界还公认:“商周青铜技术来源于西亚”,要是连这条都给他推不翻,我们怎么证明‘中国冶铜独立起源’?”
冯琳被驳斥的哑口无言。
她到现在才发现,这马蜂窝不捅都不行……
她又扫了一眼林思成罗列的标题:“把握……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