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他看来,杨清四人不过是趁他七年未与战事而一时得志,只要一有仗打自己就能很快超过这四人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中第一,他有这个自信。
「万幸这七年中曹魏不敢进发,某总算没辜负先帝的一番新任。」魏延继续感慨道。
看着台下众军开始演练阵型,杨清道:「都督镇守汉中多年保一郡无虞,劳苦功高、功绩卓着,朝野上下有目共睹,天子和诸葛丞相这才论功奖赏,晋公为凉州刺史,相信不久后都督在凉州就会再立新功以报天子的。清年轻识浅,日后治理汉中还得向都督多学习一二啊。」
杨清说到凉州二字时咬字偏重,自是提醒魏延现下他已不是汉中太守了,政事方面自然该由他这个新任太守做主。
魏延听出了弦外之意,眉头一皱,略带怒气地回了句:「好说、好说。」
「要想汉中大治,当然离不开一个安稳的局面,百姓们安居乐业更是要仰仗都督麾下的两万儿郎,日后汉中一旦有危,清还得依靠都督襄助啊。」杨清笑道。
适才他顶了魏延一下,现在自是要说两句软乎话,顺便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二人一个统兵、一个治民,通力配合,互不干扰。
这个表态也是今天杨清来此的目的,只是魏延似乎对此不置可否,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后缓缓地说道:「不劳杨太守提醒,某身为汉中都督,保境安民乃是职责,这些年有某坐镇汉中,伪魏宵小连面都不敢露又怎敢犯境?」
「额」
杨清有些被噎到,这厮说话怎么如此让人不爱听,难怪能与杨仪并称季汉两大嘴臭之人,真是令人讨厌。
生厌归生厌,但魏延的话杨清还是基本赞同的,这七年汉中百姓渡过了难得的和平岁月,他算得上居功至伟,证明了刘备昔日选择魏延镇守汉中这一决定的正确。
当然这其中也有曹魏无暇西顾的原因,自建安二十四年汉中大战结束后,曹魏因曹操去世、曹丕篡汉以及曹丕交恶孙权忙着三次伐吴的缘故,一直未对季汉用兵,使得汉中这个北大门安然无恙。
「魏都督此言有理。」心中不爽,杨清也只干巴巴地回了一句。
二人表明了各自的态度后,交谈中倒也不再唇枪舌剑、针锋相对,老老实实检阅完了大军,又在营进了午饭,这才各自散去。
「明日检阅军士?」望着堂下站着的都督府长史谢崇,杨清微微吃惊。
看来魏延是沉不住气了,检阅大军是假,借机与我会面是真。也罢,自己就借坡下驴,也是时候去见见这位名将了。
这些天杨清对魏延故作不理,并不是意气行事,而是为了不在与其较量中落于下风,与人相争首重气势,一旦气势矮人一截,则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到那时要想扳回一城可就难了。
杨清知道魏延之所以故意晾着自己,一是对自己在资历、功绩都不如他的情况下将军班位反在其前而不满,二来则是想与自己争夺在汉中的话事权。
虽然魏延如今在汉中的差遣只有汉中都督这个军职,看起来诸葛亮的本意是想让他去管军,而让杨清这个汉中太守管民,二人各有职责、相互配合。
但魏延却不这么想,此人不仅在汉中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多年,而且生性狂妄,怎么可能对杨清这个朝堂晚辈等而视之呢?他当然要争一争这个主导权。
杨清对此洞若观火,自是不会轻易将权柄让出去。虽说明年诸葛亮就会来到汉中,到那时汉中的主事之人只能是他这位丞相,二人争夺这半年的主导权似乎没什么意义,但就算只有半年的话事权两人谁也不会就这样让着谁的,这不仅关系到二人的权力格局,还关乎二人的名望。
当然杨清与魏延相争并不涉及任何私怨,毕竟他连魏延的面都还未见过,虽对魏延嚣张跋扈的性子抱有成见,但他对这位作战勇猛的名将一向是颇为敬重的,二人之争此时更多的是试探,纯以气势相斗,并未动了真格。
「正是,我家都督请府君届时同行。」谢崇恭敬地回道。
杨清道:「好,吾知道了,请谢长史回去告诉魏都督,明日吾一定前去。」
「是。那下官就先行告退了。」谢崇施礼后出了郡府。
第二日上午,汉中北城门外的大营内,数千军士戎装齐整,肃穆而立。高台上汉中当下官职最高的两人并肩而站,两侧是军中将校和都督府的属官。
杨清总算是见到这位魏都督了,他好生打量了一番,只见其四十多岁,身高八尺,面如重枣,着一身黑色甲胄,腰悬佩剑,威风凛凛。
二人刚才见面时不算融洽,杨清主动与魏延见礼,他却脸色冷淡,嘴里嗯了一声就算回应,双手也只在胸前勉强拱了一下。
杨清心中对此早有准备,也不以为意,仍是淡定自若地与其交谈,也不管他是否愿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