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相对是道的运动规律之一,天下事物无不遵循。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
聪慧能够明白道的本质的人,努力去践行;不够聪慧的人,对道半知半解,半信半疑;对道完全不能理解的人,一笑而过。没有人怀疑和耻笑的道理不符合道的表现。所以古人说:真理总被愚昧掩盖,退一步更能海阔天空,崎岖不平的地方也会有直路。拥有高尚品德的人总是虚怀若谷,清白的人似乎总会受到侮辱;被公众知道的德行不多,新出现的品德就会被认为存在欺骗。质量上乘的事物也会被怀疑存在瑕疵。空间足够大便没有了角落之地,事物足够大其制造的时间也会更长,足够大的声音没有人能相和,足够大的事物看不到全貌,万物之道多得无法命名。只有用道的方式,才能解释清楚这一切。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释义】:
世间先有一个叫做道的规则,在道的规则之下产生了万物的根本“一”,“一”一分为“二”,“二”互想作用,产生“三”,三种事情互相作用,照此类推,便有了天比万物。天地万物均存在阴阳两面,且阴阳两面协调平衡,和谐共处。处于这种公认和谐状况之外的事物是孤,寡,不谷,而王候用之公然自称。所以事物或损坏王候而得到利益,或做利于王候的事而让自己遭受损失。别人教我做什么,我也教他做什么。如果偷盗之人不受到惩罚,我也会去向其请教偷盗之术。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释义】:
天下之至柔,可以驰骋天下而没有任何坚固的事物能够阻挡。天下没有无孔隙的事物,我从中得到达到无为而治的有益教喻。不亲言而教化天下,无需为而天下受益,这样理想的状况,天下之人少有能够达到。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释义】:
名誉和健康的身体哪一样更容易让人亲近?自身和外物哪一样才应给予最多的保养?得到和失去哪一种更容易引起心情的起伏?至爱的事物必然花费最多的心思,更多的收藏在灾难发生时将带来更大的损失。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是长久之道。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释义】:
追求的事物大成时,心里反而感到若有所失,但却用不着担心。想要的东西已经足够,却还在源源不断的涌来,超出了预期,就要学会更多的有益的运用之道。太直的事物,看起来总觉得是弯的,太精巧的事物总觉得只有笨蛋才会那么制造,太精于辩论的人总是让人无话可说。宁静胜于烦躁,寒冷时候的关心胜过天热时的问候。所以天清地静为天下的正道。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释义】:
天下均按道的规则运行,则路上的马匹都将踏着其他马匹的粪便行走。天下的治理偏离了道的规则,那么连战马都只有出生在野林。战争的祸根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人心不足,最根本目的是满足贪欲。所以,知足的标准,是使全天下的人都觉得满足,而不是只是自己一个觉得满足。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