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星辰转动的意思 > 自己翻译道德经上(第1页)

自己翻译道德经上(第1页)

前言

《道德经》、《周易》这样的经典在我的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但当想去解读它们时,却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发现很多版本的《道德经》及其释义均不相同,越读越让我糊涂。

但大家都在主导一个观念:“无为”。无为是道德经的根本观念,其来源于老子认为万物运行规律是符合道的,认为万物运行最理想的状态是按照其最应该遵循的运转规律来运行,不需要外因的干涉。无为是不需作为,还是需要作为才能达到无为?现在大多数的版本都是站在无为是不需作为的基础上来进行释义的,但我发现以无为是不需作为的观念来释义道德经,那么很多章节的释义,与整篇经的释义相较起来,便会显得格格不入,也不符合万物运行的规律。特别是站在我们现代人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便越显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给人一种非常消极的思想观念。

我认为老子主张的“无为”,是说的万物运行的最理想的状态,但这种状态是需要有为之后,才能达的到状态,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与无为便是无需作为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以有为的观念来看待,那么有些经文的原文看起来就显得不是很好理解。

《道德经》的成书已经很久了,历经传诵,难免出现文字上的改动,也更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所以我认为原经的正误值得研究,以便正本溯源,但我并无相关的资源可供参考。

所以,我在这里便抛开前人的译文,秉着“《道德经》讲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运行之道”这一辩证唯物指导思想,逐字逐句的开始按照自已的理解进行解读,并将解读结果命名为——《道德经》之我解。其中错漏之处肯定较为严重,仅供参阅,如有对原经不敬之处,望予谅解!

《道德经》之我解

第一章道可道

【原文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②;恒有,欲以观其所徼③。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注释】:

①《道德经》的原文有很多种版本,我取了其中一种,但也不是完全按照原文引用,有些地方的标点作了改动,因为标点都是解经的人后面加上去的,我认为有些加法不是我所能理解的。有些地方的文字参考其他版本也作了一些改动,有可能有错引的情况,在这里仅供参阅之用,下同。

②眇:细小,微小;古同“渺”,远,高;通“缴”,纠缠,徼绕不明。

③徼:终极;归终;边界,边境。

【释义】:

道直指万物的根本,不是指道路。名是指命名,不是指名称。万物起始于虚无,我将其命名为无;也许是过了很久,也许只是瞬间,无中有事物出现,是万物的母亲,我将其命名为有。我常在脑海里观察虚无,想发现其微妙之处;也常在脑海里观察有,希望发现一些端倪。我发现,有生于无,但有和无却同时出现在同一事物之中,名称不同但根源相同,代表着事物的两面,这个根源我认为便是道。道玄妙之极,是通往研究万物奥妙的大门。

【解惑】:

古文的奇妙之处,便在于它的很多时候只能意会,却无法言表。物别是道德经的第一章,千人千解,万人万解,要想译出一个大多数人都叹服的译文,我想以前没有人能办到,以后也没有人能办到,这是中国文字的难解之处,也是中国文字的魅力之所在。之所以要释义,是因为如果一上来就是原文,是很难弄明白的,有了释义的对照,便能明白释义的人对经文原意的理解。对原文不懂,看看释义,看了释义再回过头去看原文,便能对原文的意思有所了解了。道德经的第一章,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您将经的八十一章都看过后,再回过头来看第一章,一定会有与最先看到时所理解的道理不一样,如果有时间再去多找几个版本,再将其中的标点符号研究研究,您也许便越来越糊涂了。简单来说:第一章讲了四件事,1、道是万物的根本,2、万物生于有,3、有生于无,4、有无共存于天地之间,共存于万物之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释义】:

天下的人们都知道美丽的事物之所以是美丽的,是因为有丑陋的事物作对比;善良之人之所以是善良的,是因为有恶行之人作对比。相似的常识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等。有了这些常识,所以圣人不亲为却能让治下的事物遵道而行,不亲言而能让道理广为传播,不用命令人们就会依时自主从事社会生产。这样无为而为的行为无法给予记录,有了成功也无法居功,因为无法居功,所以也不能算有所失去。

【心得】:

本章涉及到了美与丑、善与恶、空间、时间、矛盾、转换、对比、类比,无为与有为等概念,甚至讲了这些关系之间有可能发生的相生相克的联系,也与后面章节将要敘述的不妄为相关。很多的人在理解无为的时候,认为是不能有所作为,否则便不是无为,可是不为本身便是一种为,这便是一个矛盾的地方。所以我所理解的无为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为的最高境界,即已经做了所有应该做的事,不需要再有作为,事物便能自我按规范运行,就象是本能,不需要干涉便能达到目的;另一个是不妄为,不胡乱指挥。

第三章不上贤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见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释义】:

如果不崇尚贤能的人,便会使人民缺乏进取之心;如果不让难得的货物显得贵重,便会让人们失去拥有的欲望;如果不让人们看到希望,便会让人们处于混乱之中。所以,圣人治世之道,常虚怀如谷,满腹经纶,不将自己的志向强加于人民,从而使人们不止于有智,也不止于有自己的目标。使人们有智慧,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些什么,则没有事物不能达到治理的目的。

【解释】:

如果按照原文来译,那么其所得到的结果将与整个《道德经》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也失去了《道德经》唯物辩证的原则和事物的根本原理(见第八十章,下同)。经查,我国古代的书籍多是以竹简、帛锦等方式记录,且较多的是服务于统治阶层。虫蛀等情况必然会有,被统治阶层改动的情况也必然会发生,所以我认为原文有可能遗失较多。但这里我仍保留了原文,却按我的意见来进行释义,不对之处,请予谅解(下同)。

【猜文】:

若不上贤,民不争先;若不贵难,民不为欲;盗不可见,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自志,恒使民不无知、不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