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道冲
【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义】:
道,任凭如何使用都感到不足以了解其万一,渊博得几乎直指万物运行所遵循的根本。可用于指导打磨矛之锋锐,可用于解开事物的纠纷,如光一样普照万物,也如尘土一样微不可见。湛蓝如星空,似近还远,似存还无。我不知其从何而来,将去往何处,只觉得其象是天地初开时的第一颗种子,是万物生发的祖先。
【解释】:
我对这里的标点符号有所改动,将“道冲,…”改为“道,冲…”。对前两句的译文,大家的意见都相差不多,但到了第二句“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便会出现较大的分歧,因为按正常意义的文理来解,这几话的意思与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存在矛盾,且会造成前后语句之间所表达的意义出现逻辑上的混乱,所以我只能按辩证唯物的方式来给予小释义。
【猜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似万物之宗。可锉其兑,可解其纷,可和其光,可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释义】:
天地没有仁义之心,将世间万物均视作草木一般对待。圣人没有仁义之心,人民也会被当作草木对待,那么天地之间的事物就与处于风箱之中有何区别?既使人民具有不屈的意志,也将随着他们的意志而东奔西走,长此以往,将致使无数人归于贫穷,不若让人民安守道中。
【猜文】:
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释义】:
谷物生发之道,在于生生不息,不使断绝,我们可以称之为玄牝。玄牝的运行之道,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生发运行的根本,将使事物的生发绵绵不绝,若这样的状态存在,那么世间的事物便会用之不少。
第七章天长地久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释义】:
天地长久存在之道,是为长生之道。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下去,是因为其脱离了生命的局限,故而能长生。以是圣人总是将自己超脱于生命的局限,站在比生命更高的层次上去研究自身的存在之道。这种站在更高层次的研究方法,似脱离了根本,但却是研究我们自身较恰当的一种方式。
第八章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义】:
研究道,应从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开始,上上之选,莫若水之道。水的长处在于利于万物,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几乎可以用于处理人们所有归之于恶的事物,所以研究水之道几乎接近于研究道本身。辟如:居家,应择水善之地而居;心灵,应追求如深渊之水般宁静;与人相处,应具有如海般深厚的仁义;说出的语言,应如泼出的水般的诚信;为政,当如治水般堵疏并举;做事,当学激流般的具有开天劈地的魄力;行动,当如雨雪般的依时而至。这些水之道,均是不可争辩的原理,所以按其道而行并没有多少值得忧虑地方。
【解释】:
有很多的译文,在大多数的语句中都能够体现出逻辑性,但在关键的地方,往往会出现译文上的断点,比如这一章的最后两句,如果按字面上的意义来译,那么便会发现不管如何译都不能自圆其说。这种现象导致了不同版本的译文,也使大家不知该信任谁的译文方式,最后就会越来越糊涂,使得对《道德经》的理解越来越混乱。我认为这种时候,便可凭据我们自已理解的道来进行校正。我认为,我们看德道经的本意可不是学别人的道,而是找到自己的道。(同上,且,下同)。
【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