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连长回答道:“李团长,你要是问我们连的装备情况,那您可算是问对人了。
我们连毫不吹牛的讲,在我们28团各连之中,论装备情况的话,至少能够排进前五。”
至于具体的火力配置如何呢?
这位连长开口说道:
“我们全连121人,共有步枪98只,外加上手抢十支,轻机枪一挺,持枪的战士们每人配发子弹15发左右,有的时候比较富裕,每个战士还能多发上两颗手榴弹!”
连长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其实还是涌现着自豪的神色的。
为什么会自豪呢?
这的确是有原因的。
别看这个连,这点火力配置在现在的李云龙看来,其实真不怎么样。
就拿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的来说,装备最差的一个连,火力配置远比眼前28团的这个连要好得多。
独立团一个连,至少也有轻机枪三四挺。
有些加强连,甚至还能加上一挺重机枪。
步枪的话,几乎人手一把。
手枪甚至能够配属到班排长。
另外,缴获鬼子的掷弹筒改造的五零小炮,一个连也能装备个两三门。
同样的人数下,即便是鬼子的野战精锐,也未必有独立团的一个连的战士们的火力配置强悍。
可你要是了解过冀中方面的情况,那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冀中方面抗日的形式,远比太行太岳还有晋西北一带抗日的形式,要更加的严峻。
甚至可以说,在华北一带的各抗日根据地,
冀中军区的抗日形势是最为严峻的。
战士们抗日时的生活和条件也是最为艰苦的。
因为冀中原本就因为地形地势的开阔,便于日军展开机械化优势和火力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革命政权,其难度可想而知。
包冀中部队的前身,主要是一些地方部队。
在日军频繁的大扫荡下,冀中方面的部队起初发展的十分艰难,往往人数倒是不缺,比如丁伟当年在冀中率领28团的时候,兵力也由最初的几百人,迅速的发展到两三千人的兵力。
但说是两三千人。
全团的火力配置情况却是相当的稀缺。
两三千人的队伍,两三个人恐怕连一条枪都扛不上。
每个人恐怕连五颗子弹都分不上,全团没有几挺轻机枪,重机枪更是一挺没有。
至于火炮,想都别想,连掷弹筒恐怕都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当丁伟收到上级的命令,赶往延安学习,结果被老总留在太行根据地担任新一团团长的时候。
丁伟非但没有拒绝,反而有些意外的惊喜的缘由。
没别的,李云龙率领的新一团虽然只有1000多号的兵力,比起他28团,在兵力上是比不上的。
可人家老李带出来的新一团,装备齐全,火力配置精良呀!
基本上每个战士都能扛上一条枪,子弹人均二三十发。
再加上轻机枪,重机枪,掷弹筒,甚至迫击炮,新一团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