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断绝友谊也讲求方式和方法。如果伤了对方的感情,惹恼对方,甚至是反目成仇,无疑是不明智的。我们应渐渐疏远他,比如少给他打电话,保持沉默,一字不提此事,让这种友谊自行消失更好。
7.一见倾心容易招来冲突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交浅言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在交往中逐步建立的。就算是朋友,也不可能一见倾心,要知道,“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掏一片心。”
一见如故这是很多刚刚见面相识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是初次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认识了很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在生活中,人会呈现出其多面性,在不同的时空,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本性属恶的人在某些状况下也会出现善的一面;本性属善的人也会因为某些状况的引动、催化而表现出恶的作为,而何时何地出现善与恶,甚至自己也无法预测及掌握。例如,一辈子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就有可能因为一时缺钱而忽然浮现恶念,这是他过去所无法想像的事,但就是发生了,连他自己都感到不解。
当一个人和你初次见面,并且热情地向你表示和你一见如故时,你可以不必拒绝他的热情,甚至也回他一句一见如故!但你一定要理性地看待这句话,思索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因为这句话纯粹是一句客套话,也有可能是一颗裹上糖衣的毒药,他是想用温情来拉近和你的距离,好从你身上获得某些利益。如果这是一句客套话,你的热切回应不但无法给对方产生效用,自己也会因为对方随之而来的冷淡而受伤,更有可能暴露了自己,反给有心人以可乘之机;而最有可能的是,你把对方吓跑了。如果双方真的另有所图,你的热切回应,正好自投罗网,结果也就不用多说了。
如果对方的一见如故之后还有其它的后续动作,你应该与之保持一种善意的距离,保持距离的目的是在检验对方的真伪,以免自己受伤。如果对方和你彼此都一见如故,这是最危险的状况,你应该立刻向后退,以免引火自焚,或因为太过接近而彼此伤害,葬送有可能好好发展的友情;如果一见如故只是对方一厢情愿,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必花心思在这上面。当然,如果双方一见如故,也都理智地各取所需,那就另当别论了。
一见如故是一种人生的幸运,但有时也会成为千种不幸的开始。对刚结识的朋友,不分青红皂白的将其当做知交好友,什么话都给他说,这可是交友的大忌。对刚结识的册友说话一定要有所保留,该说三分的千万不能说四分。在人际交往中,你若与朋友初交,就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用心和他交往,那么有可能“受伤”。
小张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在一次聚会上,与另一家公司的业务员相遇,两人很投缘,话也越说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小张把对方当成了自已的贴心朋友,结果在耳热酒酣之后,把自己公司将要开展的业务计划说了出来。一个月后,当小张的公司把新的业务计划投入实际运作时,却被客户告知别的公司已经在做了,并签了合同。作为与老板共知计划机密的小张,自然被上司批评一番,并罚俸降职,永不重用了。小张没想到把对方当成朋友,对方反而害了自己。
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的确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彼此道尽肺腑之言,知心相待,固然很好。但人世中何处去寻找如此多的一见如故的朋友呢?茫茫人海,一面之交者却是大多数,怎可将满腹的想法与之倾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与你一见如故,初次见面,感觉彼此不讨厌,当然可以浅交,但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一见如故”就欣喜若狂,像见到久别重逢的故知一样与之推心置腹。有时,你的坦诚相待,真心相对可能会被别人所利用,这样的“一见如故”,最好敬而远之。
因此,当听到“一见如故”这句话时,首先,要想想自己有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兴奋、感动?
如果有,那么就赶快抑制这些兴奋和感动,以免自作多情而自投罗网;如果对方的“一见如故”还有后续动作,可以与之保持一种善意的距离,保持距离可以检验对方用心的真伪,以免自己受伤;如果对方与你彼此都“一见如故”,那你们可能会成为好朋友,彼此之间的感情可能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与人交往或办事情的过程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说“一见如故”时,可能会掺杂很多奉承语言,目的是扰乱你的判断。如果你不加以防范,很可能就陷入了对方设计好的陷阱。因此,当听到这类话语时,最好提高警惕,不要因为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而使自己深陷泥潭。
逢人只说三分话之中的这三分话,还不在重要话之内,重要话是一句都说不得的。你所说的三分话,应该是柴米油盐,应该是山海奇观,应该是稗官野史……总而言之,应该是无关紧要的内容,虽然说得头头是道,说得兴味淋漓,说得皆大欢喜,其实是言之无物,这就是有效防止“交浅言深”的办法。
一定要谨慎把握好语言,不该说的话千万别乱说。朋友之间相处,话不可露尽,于人于己都有好处,这是交友之道。
8.防范人心,减少冲突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了保全自己,要多多留心,最好做人八面玲珑,以免遭到他人迫害。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关健是要择善而交。如何交朋友,如何选择朋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择友不当则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因为朋友是最有机会从背后下手的。
张某与赵某同是广东省龙川县人,去年他们来到深圳特区一工厂打工,后来相识成为好朋友,并租房住在一块,可让张某没有想到的是赵某竟然把黑手伸向他。某晚,张某到工厂加班,宿舍里只有赵某一个人,利令智昏的赵某搜查张某的衣服口袋,想趁机偷盗,果然在张某的衣袋里放着一本银行存折,于是,他便将这本存折偷偷藏在自己身上。张某深夜加班回来,没有发现存折丢失,赵某在被窝里偷着乐。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拿着这本存折到银行支取了全部现金,而后准备逃走,幸亏张某及时发现自己丢失存折,并报了案,警方将赵某列为嫌疑对象,并立即采取措施布控,结果在车站将赵某抓个正着。
徐某,一无业青年。按他的年龄,出点力,谋点事,挣钱养活自己绰绰有余。可对好逸恶劳的徐某来说,干什么活都没劲,东游西逛则是他唯一的爱好,没事就骑着自行车到处游荡。一次,通过朋友的引见,徐某认识了一家电脑设计室的小老板王某,并交上了朋友。王某与朋友开了一家电脑设计室,徐某有事没事总愿到王某的电脑设计室里坐坐。因徐某没有正当职业,王某也偶尔周济他几个零花钱,徐某自是感激不尽。
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徐某的心也逐日焦灼,此时已是身无分文的他,又想在春节期间潇洒潇洒,怎么办,他思来想去,最后把目光聚焦到了王某的电脑设计室。
一天中午,徐某又来到了王某的电脑设计室,趁王某不备偷走了王某的店门钥匙,迅速偷配了一把。农历腊月二十九那天,王某停业回家办置年货去了。当晚,徐某就用偷配的钥匙打开房门,租来一辆车,将设计室里的电脑主机以及显示器、扫描仪、打印机一股脑儿拉回家中。
农历正月初六一早,王某便来到了设计室,准备收拾一下过两天开业,当他打开店门时,发现店里所有的设备不翼而飞。王某心想:门钥匙只有搭档单某那里有一把,十有八九是他在春节期间将东西拿走了。王某当即拨打了单某的手机,怎奈单某的手机关机,王某只好作罢。农历初八这天上午,各家商店纷纷开始营业,王某与单某终于见面了,当王某质问单某为何拿店里的机器不打招呼时,单某当时竟莫名其妙。王某一见事情严重了,便与单某一起来封派出所。
民警接到王某的报警后,仔细查看了发案现场,随后便立即从接触过钥匙的人入手,通过王某的反复回忆,很快就划定徐某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农历初八上午10时,派出所民警赶到了徐某的住处,找到了徐某,民警当即在他的家中搜出全部赃物。
日常生活中,或是因为面子问题,或是因为过于信任,我们对于朋友总是疏于防范。孰不知,他们最有机会骗你,甚至害你。虽说绝大多数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但如果你信错了一个,往往就会追悔莫急。
曾经有位武林高手,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破旧的寺庙中发现一名男婴。武林高手出于一片好心,把婴儿带回了家,并准备将他养大成人。男孩一天天长大,他将全身武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男孩。可男孩生性顽劣,对师父的养育不但不思图报,反倒认为养他育他的师父是他成名途中的绊脚石,留着只会碍事。最终他凭着年少力勇,用师父传授给他的绝招将师父杀害。
针对这一现象,有人可能会说这毕竟是少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故事中的武林高手简直太“实在”了,他只顾把毕生的绝学都传授给不思回报的劣徒,可没想到自己的性命却断送在他亲手栽培的徒弟手里。
与此相反的还有一个关于猫与老虎的寓言故事:传说中老虎曾经向猫拜师学艺,猫很仁慈,就做了老虎的老师,教它发威、怒吼、卷尾、剪、扑等绝技,但猫考虑到自己与老虎相比,各方面都不占优势,为了以防万一,还是留了一手以便保身,因此没有将爬树的本领传授给老虎。果不其然,老虎不久就翻了脸,想要把传授绝技给他的猫老师作为盘中餐,猫灵机—动,蹿上树顶,老虎抬头张望却无计可施。
试想,倘若猫没有留一招爬树的本领,还能活下来吗?恐怕早已经成了老虎的腹中物。所以,与人相处,有时应该多多注意,提高警惕。
对于一个处世尚浅的人来说,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都要留—手,虽然不可以有害人之心,但防人之心不可无,要随时提高警惕,因为世界并没有你想像中的那么简单。与其掉入他人设置的陷阱,倒不如多长几个心眼,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