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刘羡将被废的天子接出金墉城,也就意味着,此次勤王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
但这并不代表着勤王事务的结束。正如刘颂所言,对整个天下来说,孙秀与赵王的倒台,仅仅是解决了一道难题,而地方军镇上洛成功后,反而又促生了更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该如何处置这些朝堂上的公卿,尤其是那些随孙秀作乱的赵王党羽。
此次赵王篡逆涉及的官僚人数之多,派系之复杂,已经远远超过了此前洛阳发生的所有政变。尤其是在太子被废一事上,上至宗王三公,下至禁军小卒,几乎洛阳的所有派系,都牵扯其中。甚至如义军的发起者,勤王的盟主齐王司马冏,也和此事有说不明道不清的关系。别忘了,他出镇许昌的诏令,还是孙秀签发的。
更别说,眼下声称自己也是勤王义军一份子的征西军司,实际上是临阵变卦加入进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该清算哪些人,重罚哪些人,又轻罚哪些人,甚至不追究哪些人,根本是一道扯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
对于此事,卢志给二王的意见是:“兹事体大,我们应该先除首恶,余下诸事,等迎来齐王殿下后,再从长计议不迟。”
他是在大朝会上提出的这个提议,话音刚落,顿时得到了响应,被司马伦任命为太宰的梁王司马肜上表道:“赵王父子大逆不道,构陷太子,暗刺淮南,阴谋神器,纵有八议之情理,亦属不赦!当伏诛以谢天下!”
其余百官更是纷纷附和,认同此举。不等司马乂与司马颖表态,就连皇位上向来不发一言的天子,亦是罕见地表态道:“赵王奸人,实在当杀!”
他随即又道:“阿皮撅我手指,也当杀!”
皇帝说的阿皮,乃是义阳王司马威。司马威在元康年间担任散骑常侍,曾负责照顾天子,故与其友善。后来赵王一党得势,便谄媚阿附于司马伦,在其登基之时,公然率禁军入宫,向天子索要传国玉玺。天子不给,司马威便强行掰开天子手指,将玉玺夺了去。没想到,昔日的好友亲族,竟令天子怀恨在心,点名要将其诛杀。
众人自然也无异议,当日就通过了诏书,将赵王司马伦及其子司马荂、司马馥、司马虔、司马诩四人,与义阳王司马威父子三人一并关入诏狱,然后派遣尚书袁敞持节入狱,赐其金屑苦酒,命其饮下自尽。
死亡面前,这些皇亲国戚们的表现皆不堪入目。司马伦用袖子捂脸,像孩子一样哭泣,一个劲地对众人说:“孙秀误我!孙秀误我!”司马荂四兄弟则争吵起来,相互推委责任道:“若非尔等无能,怎让贼子打到此处?”司马威则对着袁敞连连叩首,脑门磕破了皮,满脸都是血地祈求道:“求您转告陛下,我是受了赵逆胁迫,绝无害圣之心啊!”
但无论他们怎么表现,结果都是一样的。愿意喝的,省了禁卫些许功夫,不愿意喝的,就只好让禁卫帮忙体面了。
两刻钟后,几个棺材从诏狱中抬了出来,然后在城西随便挖了个坑埋了,事后也无人找得到。这也是卢志的意思,这些人到底是皇族,让他们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就算是讲人情的政治了。
赵王既死,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赵王党羽了。
在历次作战中被俘虏的赵王党羽,如士猗、许超、孙旂、司马雅、莫原等军官,与义军有血仇,自然是应该尽数斩杀,明正典刑。
不过成都王府和常山王府的幕僚们商议之后,觉得这件事应当暂时将其延后。
这倒不是出于什么心善之类的理由,主要还是两个原因:一是南面依然有部分禁军打着赵王旗号,正与司马冏相持;二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孙秀,至今仍然没有归案。
在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只杀这些人,未免显得二王为了表功政权,做事有些操之过急,不仅容易与齐王产生龃龉,也会给人不顾全大局的印象,难以重塑人心。
因此,义军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也只有两件:一是南下与齐王司马冏汇合,剿灭剩余的赵王党羽,二是一定要抓捕孙秀,将其绳之以法。
尤其是抓捕孙秀一事,这是重中之重。作为此次作乱的元凶巨恶,朝堂甚至已经提前给他定好了刑罚,准备好了刑具,只等将孙秀抓回来,就要将其当众五马分尸,而后更要效仿当年玄汉对王莽尸体的处置,将其头颅煮漆收藏至武库内,其余肢体挫骨扬灰!
为了表明朝廷的诚意,义军一面做出布置,去接管京畿各地的关卡,一面开出最高规格的赏格:凡能透露孙秀消息者,赏百金,生擒孙秀者,赏千金。即便事前是孙秀党羽,只要能改过自新,将其献给朝廷,义军也会考虑赦免其罪。
赏格一出,效果立竿见影,在赵王死后的第三日,就有人押着五花大绑的孙秀,出现在轘辕关口。次日,孙秀就被押送到洛阳,径直被关入诏狱。
刘羡听到孙秀被抓的消息时,正在着手准备南下。这是两王商议好的安排:常山王府中擅长军事的人多,就负责剩余的剿贼,而成都王府擅长政事的人多,就负责维护京畿的稳定。因此,刘羡便被任命为南下接应河南义军的主帅,领一万骑兵,打算不日启程。
但在收到孙秀被抓的消息后,想起自己与孙秀的种种恩怨,刘羡实在难掩自己的好奇心,他不由得放下手中事务,问通报的使者道:“孙秀被抓了?你知不知道,他是怎么落网的?”
使者说道:“正如朝廷所料,是其党羽反正,将其绑送来的。”
原来,偃师之战后,孙秀打算向南翻越熊耳山,径直去投奔宛城的孟观。与他同时随行的,还有禁军百余人,信徒百余人。但一行人入了山林后,并不识得道路,随身又没有携带多少食物,几日下来,都不过是在原地打转,以野兔野果充饥。
孙秀与其信徒倒还好说,但随行的禁军士卒都是京畿小康人家,哪里过过这种苦日子?又想起此前被孙秀诓骗,竟然落到如此境地,无不怀恨在心,无非是无路可走,勉强随着孙秀南行而已。
结果一行人好不容易出了山林,走到缑氏临阳里时,禁军士卒赫然看见孙秀赏格在列,禁军士卒哪里还忍得住?左卫将军王舆当即发动了内讧。那些普通信徒根本不是对手,转瞬间就被斩杀,孙秀想再逃,可此时他又累又渴,实在是跑不动了,终于落了个生擒北返的结局。
刘羡得知原委后,心中甚是唏嘘,他想:不管孙秀如何自吹自擂,声称如何了得,到了最后,这个摧垮了中央权威的千古罪人,也不过只是一个口齿伶俐的普通人罢了,什么也改变不了。
他又问使者:“孙秀何时处刑?”
使者说:“就在明日午时,卢长史说,您可以等看过处刑后,再出发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