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茶馆之中的说书人都是太平道宣教司聘请的说书人,发放一定的俸禄,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自建的茶馆,也出现了以说书为职业的从业之人。
而因为说书的原因,又催生出了不少的以写、话本的行业。
有人将一些口口相传的事迹改编成了故事,还有人专门搜集零散的志怪传说改编写成了故事。
写这些话本、的人多是郡生,也有一些旧豪强世家出身的人。
因为写作的人不同,其话本、的质量也高低,不过主流还是宣教司编写的一些话本。
毕竟那一场场大战都是其他话本不可能有的,各种各样的描写,都是文采极为出众的人所写,又有官方的支持,自然是引领着主流。
“啪。”
镇木一拍,那说书人拿起了茶碗,喝了一口碗中的清茶,清了清嗓子,重新开口道。
“最近各位应当都知道,长安城内国考刚刚结束。”
那说书人的问题丢出,立刻便在茶馆之中引起了众人的回应。
“自然知道。”
“这有什么不知道的。”
“国考那天,啧啧,我远远的看到那车队,上百辆啊,简直是……”
那说书人微微一笑,笑道。
“今天我要说的正是有关于国考的事情。”
“啪。”
镇木再响,那说书人唰的一下合上了手中的折扇,朗声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科勤向窗前读……
第七百五十七章不负万民之托
寅时刚过。
东方未曙,繁星犹亮。
长安城内夜仍深沉。
巍峨壮丽的应天府屹立于长安城的最北方,被无垠的黑暗所环抱,仍在沉睡之中。
三十三辆马车在上百名全副武装的骑兵护送之下,顺着长安大街朝着长安门的方向疾驰而去。
萧瑟冷清的长安城就这样,在车轮和马蹄声的回荡之下,一点点的醒来,重新焕发出生机。
与长安城中的萧瑟冷清不同,此时的应天府早已经是忙碌了起来。
三府六部的文吏官员都已经是赶到了衙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日之计在于晨。
古时不与今时同,没有电灯,没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白天对于人们来说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