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安回来的第二天,房州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同时,州学展开了模拟考。
考的《论语》,位属十二经之一,解试不管各学子本经治什么,本经之外,必然会出一道《论语》的义。
经义那个义。
陆安一看题目:有匪君子,不知不愠。
“嗯?”
截搭题?
不对,这个时代应该叫:合题。
雨声中,陆安微微阖眼,开始在脑子里思索这两句话原本的上下文。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是《诗经》的句子。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这是《礼记》的句子。
匪在这里通斐。
不过,《诗经》里也有一句“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合题的难点就在这里,只要有一句话是《论语》里的就行,另一句得自己找出处。要是找错了,不符合出题者的想法,就叫偏题。
陆安隐隐能听到同窗们的哀嚎声,估摸着是在想这道题里的“有匪君子”到底是《诗经》里的那句有匪君子,还是《礼记》里的那句有斐君子。
陆安暂时也想不明白,她干脆先看下一句。
——有时候可以从下一句的意思倒推出上一句。
不知不愠……唔,这应该是出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别人一时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对人产生怨恨,这样胸怀坦荡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看来前半句“有匪君子”应该是摘自《诗经》了。
如果取《诗经》里的“有匪君子”,那“有匪君子,不知不愠”全句的意思就是:有位文雅的君子,别人一时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对人产生怨恨。
而如果取《礼记》里的“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就会变成:有位文雅的君子,别人一时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对人产生怨恨,所以百姓都感仰爱戴他,终身不能忘也。
这样强调的就是被百姓铭记,而非君子自身。
偏题了。不能用。
陆安睁开一双眼睛,在草稿上定下了此次经义的表面意思:
只要你胸怀坦荡,就能成为文雅的君子。
但还不够完全。它的“只要……就……”条件过于单一,仅胸怀坦荡不足以涵盖君子的全部要求。
也就是:结论过于绝对,忽略了其他必要条件。
那其他条件是什么呢?
陆安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略作思索,就把目光放在那句“有匪君子”上。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有位文雅的君子,如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切磋……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