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假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DavidCanter提出的理论,在连环刑事案件中尤其能派上用场。”
当天下午,柳回笙就在开会时提出了这个理论。台下是第六组的成员,她站在台上,屏幕是放大的蓊城地图。
秦松对西方那一套理论不大熟练,要是放在过去,他定是第一个站起来反驳,说柳回笙纸上谈兵。但公事这么多个案子,他知道,柳回笙在会上提出的东西,都是有实际用处,且比往日的旧方法更灵验的。于是问:
“小柳,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
柳回笙往下说:
“这个理论的用法,就是把所有作案地点标出来,然后找到最远的两个点。以这两点的直线作为直径,画一个圈。凶手,就住在这个圈子里。”
赵与问:“所以,你有答案了?”
柳回笙点头:“没错。”
说着,她操纵鼠标,打开她刚安装的用于圆周理论的软件,在大屏幕上再演练一次。
“我先导入了12个失踪者的家庭住址,最远的两个点,分别位于‘龙湖’和‘海峰大厦’,得到一个直径8公里的圆圈。然后,我导入了一下她们失踪地点,即,最后一次在监控里出现的位置。得到的圆,直径只有4公里。”
秦松恍然大悟:“范围一下子小了很多。”
忠哥也表示理解:“如果算作案地点的话,的确‘失踪位置’比‘家庭住址’更精确。”
另一警员也点头:“所以说,凶手很可能住在这4公里的范围内。而且这个圆圈还圈到了一半工地,也就是说,凶手住的地方,其实离工地很近?”
赵与虚了下眼睛,从地图上的几个坐标辨认出地形特征:
“如果他住在这一片,这里是城乡结合部,还有几栋拆迁楼,属于贫困区。”
符合柳回笙的侧写——低收入人群。
“但是。。。。。。”赵与沉吟。
“但是什么?”柳回笙问得期待,因为她心里也有一个但是,忍着没说,想等赵与的说出来,看是否一致。
赵与抬头,与她交换了一个眼神,说道:
“但是,另外几具尸体,藏到了哪里?”
柳回笙扬起眉梢。经历时空胶囊一事之后,她跟赵与在破案上的默契的确更上一层楼,但未想,已经到了今天心照不宣的地步。
用力点头:
“赵队说得没错。我们在工地找到的受害人,全是1月16号以后失踪的。但登记在案的失踪者有12个,而第一个受害人是12月31号失踪的。从12月31号到1月15号,这期间失踪的受害人,被藏到了哪里?”
赵与起身,就着她的手握住鼠标,滚动放大地图,把4公里的范围扩充到整张屏幕,随后虎口朝前撑在桌上,仰头观察地图。
“如果藏尸,这个范围里没有大型工地,拆迁楼也还没开始动工。如果要掩人耳目,那么,这座垃圾场。。。。。。就是最好的地方。”
嚓!
引线穿过脑海,发出电光火石的亮光。赵与唰地抬头,看向柳回笙,眼神与她交换后互知心意,不约而同说:
“在垃圾场。”
“在垃圾场。”
赵与直起脊骨,吩咐道:
“出发,去垃圾场。”
陈新是蓊城西部最大的垃圾场,负责整个西部大区的垃圾堆放,每月由政府进行集中处理,或烧或埋,或生物回收。然而,除了陈新之外,还有一个小一些的、更靠近居民区的垃圾场——绿光。
绿光附近地广人稀,垃圾生产少,虽公文上说是一个月处理一次,但承包商一般会等两个月。
赵与带人赶到时,绿光垃圾场仅仅堆了一半。秦松去问隔壁施工队借了两辆挖掘机,跟赵与一人一辆,颠簸着开过来,开始对付这如山一般的垃圾堆。
一般的生活垃圾是比较轻的,而倘若里面装了一个人,那么,重力之下,自由落体的速度则会出现显著差异。
硕大的铲子从底部往上挖,升到半空后倒下,通过垃圾落下的速度判断袋子里是否有尸体。
“笙姐,我有个问题哦。”6组的一个警员心事重重地凑过来,“要是碎尸了,装在不同的袋子里,这么搜是搜不到的吧?”
柳回笙却十分肯定:“没有分尸。”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