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穿在身上,戴在头上,尽管外面的棉衣不是一个样。
可凭敞开的衣襟,露出里面的白色,和头上的帽子,就已经能表明身份了。
透着的架势,那就不是野路子。
二,这三轮车,改装的也够份儿。
镶嵌着玻璃的白色木框子被擦得是干干净净,亮亮堂堂。
而且成功保证了存放食品空间的密封性。
拿东西得从后面得开玻璃门,避免了风沙侵扰。
这还不算,上面还有字儿呢。
三轮车正面大玻璃上方,最上面是一个北极熊厂标,右边是“国营——冰糖葫芦”六个字。
下方则是陈力泉为糖葫芦翻译的英文,“sugar-coatedhawsonastick”。
然后左右两侧呢,还按洪衍武的意思贴上了中文译音,“BingTangHuLu”。
这全都是用的白色美术字。
不但让国人看着觉得洋气,也让外国人一眼就能明白这卖的是什么。
至于担心白色是不是不够醒目,那真没必要。
因为白色字在复杂的环境里,其实挺突出的。
而且与白色的木框,白色的衣服,清澈的玻璃配合起来。
不但能增添洁净感,也更能把车里的红色糖葫芦衬托的更抢眼。
反过来,要真是跟大多数人一样用红色的字,不但俗,而且暗。
与车里的糖葫芦更会颜色混淆,反而不易分辨。
三,是车里的细节,同样做到了位。
可供出售的糖葫芦,全都放在白色搪瓷的大方盘里。
一共五个盘子,三盘子普通品种,两种花色各一盘。
卖主的右手边呢,洪衍武还特意安置了一个三十串糖葫芦的插板。
三个品种分插了三列,且每种上面,都悬挂了个价钱的牌子。
不用问,这也是为了方便外国人做选择的。
最后就是插板儿的后面,还有取货用的托盘、夹子、水碗儿以及牛皮纸袋了。
这也是当年,国人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要知道,用手直接触碰食品是大忌讳。可我们的国人却往往容易遗忘这一点。
讲究点的,还知道要弄张草纸垫在手里去取商品,不讲究的就直取了。
而对糖葫芦这种东西,偏偏捏草纸又容易沾在上面。
所以洪衍武特别在这方面,做了硬性规定和流程。
要求取糖葫芦必须用夹子夹,然后放在街道工厂定做的这些简易的牛皮纸袋里。
然后夹子要过水,再放在托盘里。
这样,既让顾客看着放心,心里舒坦,也方便了顾客携带这种食品。
想想吧,这么着从里到外的规划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