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燃到一半,又进入针落有声的场面。
“大人还有什么疑问吗?”
“都说你记忆力超群,我知你还未买过四书五经,我背一段,你念一段?要一字不落。”
郭盛安欲言又止。
“怎么?”露馅儿了吧。
郭盛安:“大人,我年幼时上过学堂。”
郭盛安眨了眨眼,好似在告知他:你的人打听到的是最近几年我的动向,儿时我怎样没查清?
“……那会儿你才多大,还记得这些?”
“不若,我现下背一背?”
“算了。”县令喝了口浓茶压惊,精神又清醒了许多,道:“我换个吧。我念一遍,你只需背下来即可。”
“大人请。”
“礼所以辨上下,法所以定民志。三王之时,制度大备……”[出自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黄裳对策]
对方念完,剩余半炷蜡燃完,下人在换下室内每根蜡时,刘家墨也悄无声息将熟睡的曼儿抱了下去。
县令:“该你了。”
“礼所以辨上下,法所以定民志。三王之时,制度大备……”
又是半根蜡烛燃烧,县令目光灼灼,又霎时可惜,“你当真是埋没了。”
郭盛安不解。
县令:“这是三年前主考内容之一,是当时着名对策。”
怕郭盛安不解,他又作解释:“策问是乡试主考的内容之一,不提你对此见解会有多深厚,光是这份超群的记忆,注定你以后会在考场、官场走很远。盛安,你当真不考虑参与科考?”
郭盛安起身作揖,“愧对大人一声‘盛安’,草民……”
“自称‘我’便成,你见我这次邀你,有在你面前自称‘本官’吗?”
郭盛安也不再客气,直起身板,道:“我安知科举考小儿更易之处在于没有成家,他们没有什么牵挂,在考场上更为专注,当然,也不乏早早成家之人在考场有所造诣。
可我有四个闺女,一个儿子。
纵然,大人也知这次意外,我得了不少感谢金,足够在考场大有作为,可官场呢?在官不经商,这大大限制了我的手脚,考取了功名,凭借我现下的背景也走不了多远。
大人来当县令,勤政为民,自掏了多少腰包?这些钱又够兜底多久?
我不能将辛苦赚来的,为自己铺路撒出去,让家人吃苦。
我闺女要嫁人,我儿子也要参加科举。这些都不是小钱,大人两袖清风,也知道没银子的难处,想必也理解我现在的决定。”
许久,县令深深叹了口气,“可惜,实在可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