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奕的文章,那是范仲淹、孙复、尹洙、杜衍,这些大师父手把手教出来,经过欧阳修、宋庠、晏殊等几代名儒打磨雕琢出来的水平,是集众家之大成的手笔。
众人就算也是观澜学生,也能得到这么多名师指点,但毕竟唐奕算是几位师父的亲传弟子,跟他们还是有区别的。
尹师父都说,唐奕现在的文章已经超过他了。
“好,策论唐子浩胜了一筹。”
章衡继续。
“那经义呢?”
苏辙在一旁略一思索,“经义?”
“这个还真说不好,得看他这两年多临阵磨枪背下来多少了。”
章衡道:“背下多少,只看这次旬考就知道了。这次的经义题不算太难,但也绝不简单,唐子浩能拿甲等,说明已经熟记熟学。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太偏、太生的,绝不输咱们半分。”
章惇道:“那就够用了。”
经义,是最不容易分出高下,也最容易分出高下的一科。
很多人觉得,经义只要肯花时间硬背,没什么难的。这里在坐的,哪一个不比唐奕背经啃书的年头长?
可是,这么想你就错了。
正是这个硬背,才是最难的。因为,你根本背不过来,也不可能背全。
。。。。。。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这句话不是夸大,更不是形容国学精妙,是实实在在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别说唐奕这个现磨刀的二半调子,曾巩这种学了十几二十年的儒生,就算是欧阳修这种大儒,晏殊、范仲淹这种读了一辈子书的老儒,也不敢说把儒家的学问“看”全了。
注意,是“看全”,更别说背全。
因为在古代,一个学儒的不是把孔孟的东西学全了,你就算出师了,他们学的是上千年文人智士积累下来的经验、学问。
除了儒家大经,还有数不清的注解、套注解、批解、论调。
你不看全、背全,就没法吸取前人经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学问,进而用你的学问去为难后来人。
正是这种一代学一代、解一代、传一代的方式,让儒学从最开始的孔圣,传到孟圣,再传到更多的圣人先贤。
打个比方,《春秋》,孔子修订的春秋时期鲁国编国史。
今人所说的《春秋》其实不是《春秋》原本,而是左丘明所箸的注解,也就是《左氏春秋》
可是,给《春秋》写过注解的,可不只一个左丘明。。。。。。
公羊高写过《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箸有《春秋谷梁传》,还有《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等等几十个版本。
也就是说,你要把《春秋》吃透,必须把这些后人注解全学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