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点点头,“那可知兵否?”
他不是问韦素知不知道打仗,而是问韦素有没有读过兵书战略。
韦素答道:“兵家典籍略有涉猎,偶有心得,不敢知兵。”
这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其实就是承认“知兵”。
门阀虽然早就没落,但门阀子弟的家庭教育思想,却仍然不绝于缕。门阀子弟的传统,就是要“知兵”。
门阀子弟就算没落数百年,绝大多数后裔不再读兵书,可读兵书的概率,仍然比一般士子高的多。
中国古代有个很奇怪的现象。由于受教育的层次不同,读书人往往比纯粹的武将更有战略眼光。而武将因为大多数读书见识不足,格局有限,往往只懂得战术运用和训练实务,战略眼光却是短板。
这是文人轻视武将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也是李洛致力于解决的。唐军将领,不但要精通战术,也要熟悉战略分析。
李洛有心考教一番,试试这个关中士子到底有多少才能。
“如今,朕亲率大军进入关中,可长安未复,元军主力犹存。依你之见,此战该当如何?”
韦素想了想,很小心的回答:“既然陛下考教,草民就斗胆班门弄斧。如今,陛下携汉中大胜以入关中,虎视长安,威加三秦,数百万汉家百姓犹如久旱逢甘霖,莫不喜极而泣。”
“然,元廷平章哈赤牙哥,仍有精兵强将在手,关中铁骑数以万计。而河东元军,随时都可能南渡黄河,入援关中。”
“是以,每拖延一日,战局就不利于大唐。大唐宜速战速决,断元军援军之望。而元军宜拖延迟战,等河东元军驰援合流。”
李洛有些满意了。没错,这个韦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也是唐军将领的共识。
唐军宜速战,元军宜迟战。
韦素继续说道:“陛下大营,北枕渭水河,西靠上林苑,东临渼陂湖。周围数十里内,八水环绕。此地形,有利于大唐,而不利于元军骑兵。”
“可正因为如此,所以元军不敢决战,等待河东元军或河南援军。”
“是以,为了促使元军速战,草民斗胆猜测,陛下一定会离开此地,北上渡过渭水,到咸阳,那里一马平川,非常利于骑兵纵横,如此元军才会决战。”
李洛点头笑道:“韦君果然知兵。不错,朕已经决定,北渡渭水,直驱咸阳,那里有元廷大型牧场,养马数万匹,元军不可能放弃。”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李洛已经接到情报,元军骑兵并没有守卫奉元(长安)。因为八水绕长安,实在不利于骑兵发挥,所以元军干脆让步兵守城,骑兵则是游动在百里之内。
就算唐军攻打长安,元军骑兵也绝对不会傻乎乎的跑到八水环绕的长安决战。
可以说,唐军一日不离开这个河流密布的区域,元军就不会主动出击。
而元军主力是骑兵,行动快速。是否决战的主动权,掌握在他们手里。要是他们不决战,唐军根本无法消灭他们。
这就是步兵的悲哀了。
当然,李洛也带了三万骑兵。可这三万骑兵都是马战类型的骑兵,骑射技术比不上蒙古骑兵。就算李洛把三万骑兵放出去,也无法逼迫元军决战。
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有利地形,故意到有利于元军的地形,才能让元军主动出击。
韦素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做官打仗的书生,能想到这些,已经难能可贵,是个可用之才。
“韦君可有意出仕大唐?”李洛捋着唇边微翘的胡须笑道。自从留了这漂亮的小胡子,他就有了这个习惯动作。
原因嘛,只有皇后崔秀宁知道。崔秀宁说,他是和《贞观之治》中马跃饰演的李世民学的动作。
韦素心中一喜,立刻毫不犹豫的跪下,“草民愿意出仕大唐,殚精竭虑,报效大唐!”
“好。”李洛站起来,“韦卿平身。”他背着手踱了几步,“朕就暂任命你为御前奉事行走,食七品禄。”
御前奉事行走不定员,是对应武职御前三等侍卫的文职,其实就是皇帝秘书班子的成员。李洛的御前秘书班子,分为御前参事行走,御前录事行走,御前奉事行走。
和另一个秘书班子录事司不同。录事司属于朝廷秘书班子兼皇帝个人秘书班子,除了替皇帝服务,还要为朝廷各部服务。
而御前三行走,则完全是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御前三行走虽然也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却不管朝廷的事,只为皇帝一个人服务。
以韦素的才能和见识,就是五品的御前参事也做得。可他初来乍到,不宜一下子提拔到御前参事,御前奉事已经算是幸进了。
韦素不知道唐廷官制。但顾名思义,他也知道御前奉事的分量。
前一刻还是一介寒士,现在就是一个七品官位的帽子砸下来,韦素要是不高兴,那怎么可能?
有了俸禄,家中贫寒的妻女,就再也不用受苦了,不用再受到乡村保长的欺辱了。他韦素堂堂大丈夫,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出仕做官,一展自己的抱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