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尽管婷婷的父母把婷婷打了一顿,但并不会因此就把婷婷的这个坏习惯给打走。由于父母并未对婷婷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婷婷还是不会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
【父母这样做】
(1)让孩子明白分享的意义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一份快乐,与别人分享就会多一份快乐。因此,那些愿意与人分享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自己也会感到轻松快乐;而那些不懂得分享的孩子不善于关心别人,自然也不会得到大家的关心。
(2)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
现在,很多孩子思考问题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父母要帮助孩子多区分一下,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别人的想法,自己的想法会与别人的想法不一样,自己想做的事别人有可能不想做。要帮助孩子分清自己和别人,帮助孩子了解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一样,不能强迫别人和自己玩。孩子只有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克服自我中心,才能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少一些矛盾、多一点和谐,真正获得与人分享的快乐。
(3)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人一起分享的时候,要首先放弃不必要的焦虑心情。要明白,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某种程度的逆反心理。独立意识的觉醒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作为父母,首先应当喜悦地接纳这一事实。对“占有”的意识增强的同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又没有发展到自己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的地步,这个时候强迫孩子去和别人“分享”多半会遭到孩子的抵抗。
当孩子发生抵抗时,父母不要把目光盯在诸如“他怎么变成这样”“这么自私长大之后怎么和人相处”之类的问题上,那样除了带给自己焦虑之外,往往于事无补。父母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情况也许并没有你设想中那么糟糕。最重要的是父母应当让孩子觉得你在试图理解他,这样才会给以后的疏导创造良好的氛围。
其实,父母在分享的问题上,只要孩子有一点积极的表现,就要加以表扬,让他喜悦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可以让父母如此快乐。这样一来,他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就会很容易回想起父母上次的反应,也会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
(4)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从孩子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孩子渐渐长大了,在餐桌上,可让他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孩子给爸爸拿东西;教孩子给客人让座。父母应当让孩子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引导孩子从中品尝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那份喜悦。
(5)用交换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分享
许多孩子在公共场合或幼儿园里玩耍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独霸所有的东西。事实上,孩子的这种行为和想法都是不好的,应当及时纠正。但是,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评孩子,则反而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在这方面,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换,让孩子从这种交换中充分体验到与人分享的乐趣。
6.善待孩子的“问题朋友”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交到优秀的朋友,但往往事与愿违,自己的孩子经常和一些成绩不好、习惯糟糕的孩子交往。很多父母怕孩子和这些“问题朋友”交往,学会很多坏的东西,于是试图用各种方式阻止孩子与这些“问题朋友”来往,如搬家、给孩子转校等。可是,没过多久,孩子在新的地方又结识了很多新的坏朋友。父母此时往往是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作为一个社会人,没有朋友的人生注定是孤寂和痛苦的。所以,培根说:“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生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好孩子交朋友,在良好的朋友圈子里能学到更多有益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身边玩伴的行为习惯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的父母几乎都只有一个孩子,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过程可以重复,而结果大家都希望只看到一个,那就是成功。所以,很多父母担忧、焦虑甚至手足无措,生怕教不好孩子,不能给孩子一个成功的人生。
在对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10万多名9岁至14岁的孩子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中,当提及“你对父母和家庭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时,尽管这些孩子的肤色、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各异,来自不同的地区、民族和阶层,但对父母的不满和要求竟然大同小异。儿童对父母和家庭提出了10条重要要求,其中之一是: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父母和家人要表示欢迎。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染上一些不良风气,所以坚决阻止自己的孩子与那些“问题朋友”交往。这里所谓的“问题”,包括作风上,也包括行为上,甚至包括学习方面。
其实,表现有偏差的孩子并不一定有多坏。未成年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做法是难免的。这些孩子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大多数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犯过失并非出于恶意,他最需要理解和帮助。假如自己的孩子交上了“问题朋友”,父母也没必要过分担忧,甚至阻止交往,这样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父母应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让孩子分析朋友身上的优缺点,懂得哪些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哪些是绝对不可模仿的。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更强的“抵抗力”,不会轻易被各种恶习所“感染”。然后,可以让你的孩子指出朋友的不足,劝其改正,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如果这些“问题朋友”依然如故,就要巧妙地引导自己的孩子逐渐与之保持距离。
【案例回放】
上初二的小华,今年14岁,以前都很听父母的话,从来不让父母担心,而且成绩也不错。可如今,他居然开始厌学,甚至还不想上学了。这下可让小华的父母着急了。孩子这突如起来的转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自上学期开始,小华与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一起玩耍后,学习成绩就逐渐下降了,而且开始厌学,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学习上。面对这个情况,小华的父母很担心,不想让儿子再接触那些人。但是,儿子对父母的批评非常排斥。说重了,怕孩子有逆反心理,做出什么偏激的事来;但说轻了也不行,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小华的父母对此感到很烦恼,陷入了一种既想保护儿子又想让他自己决定的两难处境。
【父母这样做】
(1)教给孩子选择伙伴的方法
许多父母的神经都过于大条,对孩子的关注过于松懈,所以就往往要等到发现孩子结交了“坏”伙伴,等到他变得神神秘秘的时候,父母才开始手忙脚乱,如临大敌般地去制止。如果能防患于未然,一切就会简单得多。父母应提早教给孩子怎样和伙伴相处,讨论孩子的需求和困惑,不要等到危险信号出现了才仓促“应战”。
(2)不要给孩子施加交往压力
在孩子的交际圈里,父母不必急于让孩子获得广泛认同,即使你感觉到他是多么孤独。同时,要着力把自己的家营造成一个快乐的场所,而不只是一个让孩子吃饭、睡觉的饭店、旅馆。当孩子一旦遭遇到成长中的黑暗时刻,就会想到这个安全温暖的地方。
(3)经常和孩子探讨交友问题
当父母发现孩子交友出现问题时,父母应该好好找孩子谈谈,而不要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和小伙伴断绝来往。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时通常会认为,父母是小题大做,神经过敏。但是,如果父母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冷静下来,并把你的意思充分表达清楚,孩子最终是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4)别用打骂方式逼孩子“绝交”
当父母自己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遇到挫折,可以找个“第三方”做说服工作,但这个“第三方”一定是父母和孩子都信任的人。父母找的这个做说服工作的“第三方”一定要更强势,能够“震住”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轻松和被保护,愿意听“第三方”的话。
当然,父母也不要过于担忧孩子交到“坏朋友”。毕竟,父母看待孩子很多时候也是片面的。父母如果能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这个“问题朋友”,可能会发现事情远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即便是下决心要帮助孩子远离这些“问题朋友”,父母也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慢慢攻破孩子的心理防线,让孩子逐渐接受你的正确想法。如此一来,既帮助孩子妥善处理好与“问题朋友”之间的关系,又不会导致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