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基座”超算中心,隐藏于百米以下的地方,默默运转着,正以每秒数十亿亿次的算力,悄然改变着夏岛的方方面面。
从居民的日常生活到尖端科研,从工厂生产到矿业开采,都在重塑中,在未来的某一天绽放出人工智能的威力。
时间在忙碌中悄然流逝,今天已经是2014年7月1日。
清晨六点三十分,“基座”系列超算中心的服务器阵列如同往常般运转着。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它已根据气象卫星(跟通讯卫星一样,从国内租赁来的)的反馈数据和夏岛用电大数据模型,提前15分钟调整好全岛303个公共区域的空调系统。
在码头广场商业区,AI算法通过分析近一个月的对应时间段人流量和热力图,将商场温度精准维持在24。5c——这个经过12万次模拟得出的人体舒适阈值,同时让能耗较传统控制方式降低18%。
经过黄有金和建造团队的不懈努力,夏岛的商业区如今已经被几个连在一起的巨大透明罩子给覆盖住了。
远远看去,给人一种科幻的感觉。
之所以给这些建筑加盖子,是因为夏岛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地区,日照强烈,空气湿热,人待久了,会感觉浑身上下黏腻腻的,不舒服。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八座相连的透明穹顶在海岛上闪耀着金属与树脂交织的光泽——这些直径200米、最高处离地88米的巨大罩子,不仅是建筑奇观,更是夏岛科技实力的具象化呈现。
建造这几个罩子的材料,性能优异,各种参数遥遥领先于同行,是极智(夏岛)实验室厚积薄发后新研究出来的,刚实现小规模量产。
支撑起整个圆穹的钛铝合金骨架,在泛着银灰色的金属光泽,这种由夏岛冶金工厂自产的材料,其硬度和抗拉伸强度高达2900兆帕,足以抵御赤道海域常见的12级台风乃至最高强度的14级。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重量只有普通钢材的五分之一,使得88米高的穹顶骨架在风中显得轻盈而稳固,但它的加工特性跟普通的铝合金差不多,远远低于钛合金。
整个架构之间的格子,铺设的是新型树脂材料,一眼看过去就像是玻璃,其透光度达92%,与超白玻璃无异,但重量更轻,韧性超过玻璃200倍,在保持足够强度的同时不惧拉伸变形,不会碎裂。
这种最初为潜水艇舷窗和水下机器人特地研发的材料,唯一的缺点就是跟普通树脂一样,表面容易被刮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铭泽带领团队研究出了一种可喷涂的硬化膜。
镀上这层膜之后,新型树脂的表面硬度有了保证,完美解决了问题。
树脂层外,还铺设了一层金属板,材质同样是钛铝合金。
这些钛铝合金板采用特定的组合方式,类似于百叶窗的结构。
通过智能系统的控制,能根据太阳轨迹和光照强度以及风速等自动调整角度。
正午时分,金属板会倾斜45度,将强光反射出去,同时让柔和的漫射光进入室内;早上和傍晚时分打开角度则大一些,好让内部光线更加充足,尽量减少打开的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