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霍伊尔(Hoyle)和印度的魏克拉马辛格(Wickramasinghe)等科学家也认为生命的构成非常复杂,不可能起源于像地球这样的小星体,生命须在更广泛的宇宙空间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综合作用,经历很长时间才能产生。
两人最后建立了生命起源的HW学说。
并在本世纪初找到了地球之外也存在生命的证据。
尽管如此,当今科学界的主流还是认同生命起源于地球本土的说法,大多赞同地球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又出现了。
在生命起源过程中,究竟是先有蛋白质还是先有核酸呢?这个问题也就是著名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悖论。
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界对此众说纷纭。
一派认为先有蛋白质,另一派认为先有核酸,再有一派认为蛋白质和核酸同时起源。
在核酸派里,有的提出先有脱氧核糖核酸DNA,有的则认为先有核糖核酸RNA。
由于近些年来对RNA的深入研究,目前生物界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核酸最先发生。
生物遗传物质主体最先起源于RNA分子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复合体,尔后向DNA-蛋白质复合体和蛋白质两个方向演变的学说,已逐渐为人们接受。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生命起源中的对称性破缺——生物分子手性均一性,又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自然界中氨基酸有L和D两种对映异构体,而组成蛋白质的α-氨基酸却几乎都是L型(少数低级病毒有D型)。
天然糖有D糖,也有L糖,但核糖核酸RNA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中的核糖却全都是D糖,蛋白质和核酸的这一特性称为分子的手性均一性。
1995年3月,美国“科学”
杂志报道在洛杉矶召开的“生物分子手性均一性起源”
的国际会议上,与会的物理、化学、天文学家大多数认为“没有手性就没有生命”
,“手性起源先于生命”
。
至此,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才算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读到这里,诸位书友可能已经意识到,依据现代科学的观点,我们能出现在地球上,不过是一种偶然!
按照现代科学“创世论”
,奇点大爆炸后,宇宙在膨胀过程中,偶然出现了螺旋星系银河系……
又偶然形成了太阳系……
偶然出现了地球……
地球上又偶然产生了构造生命的基本物质……
恰好又偶然形成了产生生命种子的环境……
……
我们今天所存在、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竟然全部出自一系列的偶然!
且最终必然会走向毁灭、消亡……
了解这些,许多人会不淡定了,按照现代科学的理论,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偶然出现的匆匆过客,是一场意外,来无影,去——更是无踪迹可循……
于是,有关人类永恒的“生死”
问题,又再次摆在了面前。
自从在进化过程中,战胜其它动物脱颖而出以来,人类就摆脱蒙昧,显示出清醒的自我意识,并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
“生之偶然,死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