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亲征,朱棣都是把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带在身边的。
这次亲征,朱高煦已经在北疆等着了,就等朱棣大军到了北疆之后便可以会合了。
朱高燧则是被留在了应天,因为朱棣给他留了任务。
四月初八这一天,大军在应天北郊誓师出征,五月抵达北京。
大军留在北京城外军营,朱棣带着朱高煦和朱瞻基,入住在建的皇宫旁边的西苑。
六月,大军出居庸关。
马哈木鼻子很灵,听闻明军出关的消息后,立即率领瓦剌主力避其锋芒,向西撤退。
朱棣率军追击至土剌河一带,却始终未能与瓦剌主力正面交锋。
……
现在草原上两大势力,鞑靼是被明军驱赶到草原的北元政权的继承者,以黄金家族为核心,自认为是蒙古正统,主要活动在漠北和漠南一带,靠近明朝边境,掌权者是北元太师阿鲁台。
瓦剌是西蒙古诸部的联盟,和鞑靼长期对立,主要活动在漠西一带,势力范围较广,掌权者是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三大首领。
明朝对蒙古的态度,一直是“分而治之”
,避免鞑靼或者瓦剌再度统一蒙古各部,对大明造成威胁。
所以,早在朱棣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明军就击败了鞑靼部的阿鲁台,这倒是让瓦剌部开始逐渐壮大。
于是,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亲征,在忽兰忽失温之战大败瓦剌部马哈木,逼迫马哈木臣服,这又给了鞑靼部喘息之机。
说白了,就是朱棣一直盯着草原上这两头狼,哪头狼强壮了,就带人过去把这头狼揍一顿,让那只瘦弱的狼有喘息之机。
等到瘦弱的那头狼也变的强壮了,再带人去把这头狼也揍一顿,让另一头狼有了生存的空间。
这一策略的优点,是明军可以低成本控制边疆,避免长期驻军草原,可以通过间歇性军事打击和外交手段维持稳定。
鞑靼和瓦剌的世仇矛盾被明朝利用,难以合力对抗明朝。
而这一策略的缺点,就是无法根除隐患,蒙古各部始终存在。
而且只有朱棣这种强势皇帝能执行该策略,若是后世君主缺乏威慑力时,这个策略便失效了。
作为这一策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朱棣很清楚这一策略的优点和缺点。
所以,在他定下了退休计划之后,把这个隐患彻底消灭,也成了他本次亲征的原因。
目前鞑靼部实力较为强大,名义上臣服明朝。
若是这次打鞑靼,怕是最多打残,不能一战而定。
而瓦剌部经过永乐十二年的大败,还没有恢复到可以和明军正面对决的实力。
所以,趁你病,要你命,朱棣这次亲征,就是要趁着瓦剌还没有恢复元气,彻底击垮瓦剌部势力。
最好像当年汉武帝时期一样,将瓦剌部驱赶到更远的西方,让他们像匈奴人一样远离大明边境,在陌生的土地上自生自灭。
如果要用之前“两头狼”
的比喻来解读的话,那就是当着其中第一头(鞑靼)的面,先剥了第二头狼(瓦剌)的皮。
当然,也得小心,不能在剥第二头狼皮的时候,被第一头狼给咬上一口。
而且,朱棣深知,单纯的军事打击并不能永绝后患。
当年汉武帝虽然将匈奴赶到了漠北,但百年之后匈奴人又卷土重来。
因此,他不仅要重创瓦剌,更要彻底打散他们的部落结构,让这些游牧民族再也无法凝聚成统一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