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祖执失淹担任突厥中级官员颉利发,李渊太原起兵时,让刘文静出使突厥,始毕可汗发兵两千南下,其中就有执失淹。
李渊入主关中之后,执失淹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其子执失武则被封为上大将军、右卫大将军、上柱国、安国公。
由此可见执事家族从李渊太原起兵开始就与唐朝皇室关系密切,很有可能这个家族早就被唐廷收买了。
他们不仅仅是突厥的官员,也接受了唐朝的封赏。
之前《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里面记载执失思力是代替突厥来查探大唐虚实的,但是在执失善光的墓志铭上却是记载着当突厥大军到达渭水的时候,执失思力是他老爹执失武派来向太宗皇帝献策的。】
李世民微微颔首,“这便说得通了,执失家族在突厥内部是非常有实力的家族,但是因为突厥的制度问题,他们家族只能担任像颉利发这样的中级官职。相比之下,我们大唐给出的官职和封赏就要高得多了。”
尉迟敬德恍然大悟,“豁……这可不就和突厥一样两头下注嘛。”
【或许是出于唐朝给得实在太多了这一点,并且执失家族在突厥内部的发展受限的原因,所以在大唐危难之际,这个家族选择了帮助太宗皇帝。
根据文献记载的内容,我们大约可以推测执失思力来到唐廷首先是为了带来情报,这情报第一条或许是颉利可汗这一次南下长安,依然还是为了勒索钱财、货物,突厥其实并没有开战或者占据长安的意思。
第二条便是突厥这次是颉利、突利两位可汗联合兵力,但各部之间的矛盾已经滋生。
了解敌人的底牌是真的非常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情报,太宗皇帝才能如此准确地拿捏住颉利、突利可汗的心思,由此掌握了这次谈判的主动权。
除了情报之外,我们还可以大胆推测,很有可能执失思力与太宗皇帝之间打了个配合,在群臣面前合演了一出双簧。
太宗以关押执失思力的行为向众人明确传达出他对待突厥此次南下的强硬态度,以此来稳住朝中慌乱的人心。
接着太宗皇帝令城内唐军集结的同时,他自己率领着房玄龄等人轻骑前往前线,反过来查探突厥的虚实。
而当突厥各部的酋长不顾颉利纷纷前来拜见时,太宗皇帝心中便更加确认执失思力的情报确实没错,突厥各部内存在着矛盾。
一个准确的情报便可以抵上三个师了,所以说大唐这边的军队数量虽然远远少于突厥,但太宗皇帝却摸透了突厥的底牌。
正因如此,太宗皇帝才得以大胆地和颉利开启谈判,六骑劝退突厥,这真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外交兼心理博弈。】
第131章
群臣想起此次的玄武门之变,朝中多少重臣、禁卫军、甚至已故的齐王、废太子等等身边都有李世民势力的渗透,如此一想,突厥那边同样有卧底、潜伏者,也就很好理解了。
秦王,哦不,未来的太宗皇帝真是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他收集情报、渗透敌军内部的能力。
【从执失善光的墓志铭上,我们得出了以上的几点,所以我们再返回来看,当时不明真相的萧瑀劝太宗皇帝不可轻敌时,太宗则回答他,吾已筹之,非卿所知也。
春秋时期,便有“非子所知”这种话,意思也是有隐瞒战线情报。
所以太宗皇帝的这话,便是他与执失思力的秘密会见。
颉利可汗的目的是为了求财,既然要和谈的话,太宗皇帝也只能默许这一要求,因此两人之间的密谈进行得非常顺利。
其实在长安城下,若真的打起来的话,太宗皇帝还是能赢的,只不过不太划算,时机太不对了,打起来整个北方要重新燃起烽火,这是李世民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渭水之盟”之所以记载得很少,一部分原因是在太宗皇帝的心中,即便他用金银财宝劝退了突厥,但这到底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所以太宗皇帝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谈起这场盟约的具体细节,就如同曾经的汉高祖刘邦一样,白登之围也是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细节。
另外的原因,就是当时密谈时,大唐这边的话也就太宗皇帝和一名护卫在便桥上。
1972年,昭陵陪葬墓安元寿墓志铭出土了,安元寿便是渭水之盟时,太宗皇帝身边的护卫,从他的墓志铭上也能得出这一点,太宗皇帝给了突厥足够的钱财,突厥才退兵的。】
李世民听着天幕所讲,即便渭水之盟还没有发生,他现在都感觉到耻辱……又何况是当时的他呢,所以他必然是三缄其口。
房玄龄见李世民此时心情沉郁,于是开口道:“殿下,如今天幕将突厥的行军路线透露出来,大唐……大有可为了……”
李世民闻言,转头对上房玄龄意味深长的眼神,他瞬间明了,也忍不住快意起来,好你个突厥,这一回定叫你有来无回。
【突厥心满意足,引兵而还。
一个月后,颉利可汗向唐朝献上了三千马匹,万口白羊,太宗皇帝没有接受这些东西,而是令颉利归还被劫掠到突厥的中原人口。
这一点要夸夸太宗皇帝,要人不要货,民本思想杠杠的。
大唐初期真的太缺人了,顶多也就一千万人口差不多吧,而这一点归还人口是不是也是渭水之盟时达成的协议就不得而知了。
说到人口,就不得不提到当时颉利可汗刚刚上位时,频繁地对唐朝的边境发起进攻,李渊对突厥的态度也就越发强硬了,所以双方经常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