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624年时,就有人劝李渊说,突厥之所以不停地进犯关中就是因为人口、玉帛都在长安,不如焚毁城郭、迁都他地,突厥之患自然就解除了。
于是李渊便派宇文士及在秦岭以南探寻新都的位置,李建成、李元吉、裴寂也都认可这一政策,萧瑀等人不认可却又不敢谏言。
这时候唯有秦王李世民跳出来坚决、强烈反对,他认为这是一种躲避强敌的耻辱行为,坚持要与东突厥正面硬扛。
纵观历史长河,历来因为异族而迁都的皇帝,一个个都得被后世人拉出来骂的,李渊、李建成这一想法是想直接跳到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迁都、异族入侵?
这一刻众人将这几点联系了起来,是了,天幕说过安史内乱之后,大唐开始了“国都六陷,君子九逃”,王朝也慢慢走向了末路。
众人不由地想起晋朝,想起那段黑暗的岁月。
李渊沉着脸,当时他之所以同意迁都,不光是因为想避开突厥,更是为了避开次子李世民的势力,他想迁都到对方势力范围外的地方。
但这样的心思,此刻已经是不能说了。
【李世民当时才刚及冠,他不止反对迁都,甚至直接立下豪言,不出十年必定漠北。
然而渭水之盟时,他才刚刚登基十九年,便要违背自己两年前许下的豪言壮志,大唐又回到了厚赂求和的屈辱之路上。
太宗心里是极其不情愿的,但他没有办法,当时局势下的最优解便是和谈,并且在己方劣势下,他保住了大唐王朝的体面。
强者的自尊心都非常高,但到底理性更加占据上风,所以太宗皇帝真的是优秀的君王,能屈能伸。
从渭水之盟的这一日起,太宗皇帝始终没有忘记与东突厥城下之盟的耻辱。
九月二十二日,李世民便在显德殿前带领士兵操练箭术,乃至接下来的日子,他都带领着数百名士兵练习武艺,名列前茅着,他还会赏赐他们弓、刀、帛等。】
裴寂闻言,皱紧了眉头,将士们殿前带着刀、箭等,是否太过危险了……他心里尤为不赞同。
【然而太宗皇帝的这些行为却引起了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官员们的不解,他们不理解太宗心中的憋闷便罢了,还反倒劝太宗皇帝。
他们说,按照大唐的律法,携带兵刃到御前者,应当绞刑,今日陛下令卑贱士卒携弓立于身侧,万一有狂夫行刺,后果不堪设想,还请陛下以社稷为重。
太宗皇帝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而是直言自己视四海、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从以上贵族和太宗皇帝之间,我们便能窥见二者思想上的不同,李世民的思想真的很超前,在封建时代之下,他格外地与众不同。
贵族视士兵们卑贱、低劣,但在太宗皇帝的心中,这些人全部是他的子民,他甚至亲自下场教授他们箭术、武艺等等,与士兵之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按理来说,与民亲近的帝皇如果是像大明皇帝朱元璋那样出身底层的平民百姓,那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太宗皇帝是出身关陇贵族世家,而在他的身上我们完全看不见那种阶层感。
他好像生来便是心系天下百姓,太宗皇帝站在贵族高台上,却俯下身对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
心系天下,不贪享受,勇武有谋,胆识过人,千年唯此一人而已。】
李世民闻言,不自觉地伸手摸着心脏跳动的位置,他感受着微微跳动的胸腔,忍不住动容,他李世民何德何能,能得到如此大的赞誉。
这一生,他又要如何做,才能不辜负后世的赞颂。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最是明白他们所效忠的殿下到底有多心怀炙热。
群臣心中莫不佩服、震撼,而天幕下的百姓则是热泪盈眶,多少年了,他们终于等到了真正“爱民如子”的皇帝,何其幸运……
【不过这些开劝李世民的官员们,他们所说的士兵带刀容易生变、出事,也不是没有道理。
然而他们到底还是低估了李世民的武学能力,狂夫这样的人,若真的有,那此人是图谋不轨,还是想不开,还不一定呢,毕竟太宗皇帝刀人是相当厉害的……
《资治通鉴》里记载着太宗皇帝这样的一席话,“戎狄侵盗之事,自古有之。患在边境,稍有安定,君主就会沉溺享乐而忘战,导致敌寇前来无法抵御。今日朕不让尔等修建园林,而是专心练习弓矢,平时闲暇,朕为尔等的教师,若突厥入寇,则是尔等的将领,如此中国之民才可以稍微过上安稳的日子。”
太宗皇帝的这席话在千年后的如今听来,依旧是那般振聋发聩。
而在太宗皇帝的鼓励之下,麾下将帅人人自勉,奋发图强,贞观一朝的军事格局就此打开。】
【讲到这里,“渭水之盟”便结束了。
我们继续回到“玄武门之变”的影响,“渭水之盟”仅仅是近的、小的影响,真正宏大的、长远的影响却是相对于整个华夏民族而言。
若是没有这场玄武门之变,或者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失败了,那整个华夏又将走向怎样的命运轨迹。
自晋朝到大唐的建立,中间一共是355年的光阴。
这三百多年,岁月流逝,东晋之后,华夏进入了黑暗的岁月,南北朝一晃而过,隋朝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盛放过绚烂的光辉之后,却又再度沉寂。
华夏的大一统已经消失了三百多年,诗词歌赋,礼乐崩坏,中华文化的传承断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