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犹太人卢斯福,他从55岁开始创业,经过10多年的努力,就拥有了52亿美元的家产,曾被列入荷兰富豪榜第96位。他的成功也是充分利用了有利于自己的条件。
卢斯福年轻时就很喜欢机动车,对车的结构和零配件了如指掌,所以他想从事做机动车发动机的生意。但他知道发动机市场被国家级的两大品牌所垄断,要与这两大品牌直接竞争,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于是,卢斯福采取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策略。
卢斯福选中其中一家厂商,指示手下将发动机配件买过来,自己仿效装配,组装之后再卖出去,配件的成本是1400元,而装配成成品的卖价就高达1998元。因为零部件出自名门,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这样卢斯福的“产品”供不应求。
后来,该厂家了解到了情况,就不再卖零配件给卢斯福。卢斯福便采取对策——不定期、不定地方地进行购买,同时自己努力设计替代品。半年之后,等到厂家醒悟过来,卢斯福设计的发动机已经研制出来了。因为吸收了原厂家产品的优点,改进了其性能,所以比原厂家的产品更受欢迎。卢斯福就是靠这种办法,成为世界级的富豪。
犹太人运用“借力上青天”的方式创造出了一个个商业的奇迹。
在美国有一家罗恩苏坦公司,老板是犹太人罗恩苏坦,他虽然在美国居住而且还经营着庞大的珠宝业务,但他不是美国国籍,却是列支敦士登国人,他的公司总部也设在列支敦士登。
罗恩苏坦公司的业务遍及世界各地,根据公司业务的需要,该公司每天收取的货款和盈利,可以记入美国的公司,也可以记入列支敦士登的公司,甚至可记入其所在国家,比如英国、法国、瑞士的公司账里,一切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为什么要这样不厌其烦呢?这就是犹太人经商的一个窍门秘诀。
列支敦士登国在二战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大量吸纳国外资金,银行受立法保护,为储户严格保密;国家对外国公司征税很低,税率只有01%。因此,在该国的外国公司和代理机构有5万多家,它们把在世界各地赚到的钱存在这里。列支敦士登还出售国籍,只要花一点钱,就可以买到该国的国籍,然后不管你收人多少,每年只交350美元的税金就可以了,再不用缴别的税金了。因为税率低,所以,列支敦士登就成了犹太人向往和追逐的天堂。
犹太人不但精于利用别人的钱,更精于假借别人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或者说为自己服务。犹太人身处异地他乡,遭人歧视,受人排挤,他们无地无权无势,要想出人头地,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妄想。然而,事实上,犹太人却以其超出常人的智慧和机智,加上勤勉、忍耐的性格,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且最终成了富翁。犹太大亨洛维格就是利用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巧妙利用别人的钱发家致富而最终成了亿万富翁的。
犹太人就是这样善借东风,凡是可以借用的资源,名人、市场、资金、技术,都会想法去借,而且往往还能够借得来。
阿迪达斯公司最初不过是一个家庭作坊,就是因为他们借了体育这个东风,结果变成了国际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
70年前,阿迪达斯兄弟俩在母亲的洗衣房里开始了制鞋业。弟兄俩很重视品质,不断地在款式上创新,他们不厌其烦地量下顾客的脚的尺寸、形状,然后制鞋,于是每一双鞋都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由于受到顾客的普遍欢迎,家庭制鞋坊没几年就扩展成一家中型制鞋厂。
1936年的奥运会来临前,兄弟俩发明了短跑运动员用的钉子鞋。当他们得知短跑名将欧文斯很有希望夺冠的消息后,就免费将钉子鞋送给欧文斯试穿,后来欧文斯不负众望,果然在比赛中一人独揽4枚金牌。随着欧文斯的一举成名,爱迪鞋厂的产品也成了畅销货,并开始走向世界,鞋厂也就变成了阿迪达斯公司。
用体育以及体育明星这股东风来帮助自己太有效了。此后,兄弟俩经常使用这种手法,而且屡试不爽。后来,他们又发明了可以更换鞋底的足球鞋,并把新产品免费送给德国足球队。
在1954年世界杯足球决赛上,因为比赛前下了一场雨,所以比赛是在泥泞中进行的。匈牙利队员在场上踉踉跄跄,而穿着阿迪达斯足球鞋的联邦德国队员却健步如飞,击败了对手而第一次获得了世界杯冠军。从此,阿迪达斯品牌名扬天下。
为了借好东风,兄弟俩对运动员的服务十分真诚。比如,在一次世界杯足球赛上,有一位德国主力队员的脚受了伤,阿迪达斯公司连夜为他赶制了一双特殊球鞋,让他在最短时间内,可以重上球场;还有一次,有一位前苏联足球队员穿的鞋子不合脚,公司的人马上描下他的脚样,立即坐飞机回公司,连夜为这位前苏联足球队员赶制了一双合脚的鞋子。
为了扩大市场,阿迪达斯公司将商品2%~6%的利润拿出来作为回报,他们千方百计地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穿上他们公司的鞋子。因为阿迪达斯公司的慷慨赞助,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147枚金牌中有124枚的金牌得主是穿阿迪达斯产品的运动员。在西班牙世界杯大赛中,所有运动场上活动的人员中有3/4全身披挂阿迪达斯的产品。运动员在大赛中穿着阿迪达斯的鞋子跑步、踢球,这活广告比花钱做任何电视广告都有效果。
可以说,出色的赞助艺术,使“阿迪达斯”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这就是犹太人一贯提倡的借第三只手变出钱来的经商原则。
借助别人的势力来发展自己,已经成为了现代很多企业发展的手段,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商人们就越要开动脑筋,或许一个好的点子,就能为自己的企业带来很大的发展。
7.一切为我所用,借时势成气候
犹太人追捧的一条格言是:一切为我所用,方能事半功倍。在历史上,尽管犹太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普遍都不好,但他们能够在各个行业取得成功,在商业、科技、文化等领域,都涌现出了很多佼佼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借用一切条件,来开拓自己的一番事业。《塔木德》告诉犹太人:人都要受所处的客观环境的限制、只有适应环境,善于借用现实中的各种有利条件,才能够有所作为。
1978年11月,美国洛杉矶市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一个月后市议会立即通过一项不准挪用公共基金办奥运会的市宪章修正案,这无疑是给市政府出了一道难题。
洛杉矶市政府只好向美国政府求援,也许是对奥运会的蔑视,也许是已经意识到美国举办奥运会将会遭到苏联的报复,美国政府对求援置若罔闻,明确表示分文无望。
在这种情况下,洛杉矶市身处绝境,只好向国际奥委会提出,请求允许以私人的名义主办奥运会的先例。这个请求比较突然,因为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由私人主办奥运会的。万一这个人临阵脱逃怎么办?偌大的奥运会交由私人主办,国际奥委会的面子置于何处?更何况,国际奥委会有关《宪章》已明确规定只能由城市主办奥运会。如果还有另一个城市申请,国际奥委会就有了回旋的余地。然而,当时除洛杉矶之外没有别的国家或城市申请举办,国际奥委会一点儿退路都没有,《宪章》的这条规定第一次失败了,在万般无奈之下,国际奥委会同意了洛杉矶市的申请。
于是,洛杉矶奥运会筹备组开始“物色”一个能在市政府不贴一分钱的情况下办好奥运会的人选。他们拟定的理想标准是,这个人年龄在40~55岁之间,在洛杉矶地区生活过,熟悉洛杉矶及周边地区环境,喜欢体育运动,具有从经济管理到国际事务等多方面的经验。
电子计算机的屏幕在不停地闪动着,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筛选,计算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就是——犹太人彼得·尤伯罗斯。于是,筹备组向尤伯罗斯发出了邀请。当筹备组的人谈起所谓“理想人选”的标准后,尤伯罗斯情不自禁地说:“哦,这有点像我。”
他的妻子吉妮后来说:“不是像他,就是他。这标准就好像是根据他的情况而定的。”
私人主办奥运会是奥运史上的第一次,虽存在着发财的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要冒最大的风险,一般人是不敢问津的。更何况前几届奥运会主办城市,财政上都是亏损的。
1972年,在原联邦德国慕尼黑市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所欠下的债务,市政府多年都未还清。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第21届奥运会,亏损达到10亿美元,使蒙特利尔的市民怨声载道。
1982年,在苏联的莫斯科举行的第22届奥运会耗资高达90亿美元,亏损更是空前。
1980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从财政和组织上来说,也是很不成功的。
纵观历届奥运会,举办奥运会是城市在财政上的一场“灾难”,谁主办谁就得不惜“血本”,更何况尤伯罗斯是私人主办奥运会。
现实即使如此,但尤伯罗斯却没有退却,他觉得承办奥运会是自己接受一次重大挑战的机会,他欣然接受筹委会的邀请。
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城市来说,能够承办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但是,奥运会的巨额费用常常使承办者苦不堪言,庞大的开支是承办奥运会的关键,筹集资金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
但尤伯罗斯毕竟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物,如果没有很大把握,他也不会接受这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