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顺着房梁睡图片 > 评论(第2页)

评论(第2页)

照越一边行走,一边思考,把高蹈的思想融入祖国的大好河山,情景交融,相得益彰。“一座走婚桥皮肤黝黑小高山的牙齿已然关不住风声湖畔,蓝色的雾正摇动,一枝格桑花的长裙子晨风唤醒太阳湖水,满面红晕几只早起的水鸟擦洗湖面。”(《泸沽湖》)意境优美,比喻妥帖。这样美妙的诗句在他的诗歌中比比皆是,仿佛信手拈来,有若神助。“瓷器的碎裂声不绝于耳江姐一转身历史就走远了留下深深浅浅的伤痛在十字路口曲曲折折地徘徊。”

(《磁器口》)这些追古抚今、与时空对话的诗句,如四月霏霏细雨,撩拨着读者的情绪,让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从照越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是落寞的,但是其自内而外涌动的巨大气场,又让他的内心无比丰富。他在俗世之中,也许清贫,但是在诗歌的王国里,却高贵无比又富甲天下。他善于用哲理来衬托诗意,质朴的人情、复杂的人性、异地的风景、遥远的边城,还有自然山水赐予他诗歌的灵性。这一切,让照越的行吟诗歌变得立体、丰满、多姿而又有韵味。

对故土的讴歌与赞美

照越是一个多产、质高的诗人。他创作时认真、严谨的态度令人感叹。特别是他的怀乡诗歌真实、饱满的情感让人动容。“远处的汉江像一道孤烟在天边升起崖下,疯长的楼群已齐山腰深……几滴断魂的唐诗逃出杜牧雨中的酒家去追赶那些出远门的人……而在漫山返青的追思里我看到,那袅袅之影像呼唤,又像旌幡猎猎招魂。”(《清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都是异乡人。照越诗歌最触及人心的就是从一个异乡人、一个游子的角度去抒写故土、追忆曾经。作为土生土长的秦巴汉子,其笔下那些对故土的描写,精致、动人,无不吸引着读者深思、遐想。

首先,故土亲情是诗人笔下最朴素的记忆,是诗人的胎记。照越诗中对于故园亲情的描写,温暖、形象而忧伤。“目光放回原处那河依然年轻而这个春天的芳华不再属于我。”(《那条河》)“您一生挺拔一辈子唯一的弯腰是在奶奶灵前。”(《在父亲墓前》)“故乡是一碗酸辣面自从喝了汉沔之水便有了秦地凉皮的性格往往在夜间,柔软如蛇一梦醒来,便把岁月摔打成鞭子又长又筋道抽在身上很疼。”(《故乡的性格》)“母亲发丝枯槁双目混浊,双耳寂静几粒返青的鸟鸣似乎与她无关。”(《到母亲身边去》)这些新颖、精当的比喻将故乡的风景、人物生动地联系在一起并绘入一幅风俗画中,让读者读来,有种置身其间的感觉。诗人着眼于乡土最朴实的存在,其笔下的故乡被描绘得形象且栩栩如生,从而让读者在品读这些诗作时,脑海中总会不停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行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四野庄稼茂盛,村舍炊烟袅袅,鸡犬之声相闻。这些静谧和谐的景致无不惹人艳羡、引人留恋。

其次,故园景色是诗人诗歌中最常见的物象,是其诗歌创作的不竭源泉。在《顺着山梁走》中这样的抒写随处可见。“自从走进我的心里血液就有了奔腾的冲动蓬草间,有河水远行的足音云端处,太阳把饯行的盘缠,和盘托出。”(《厚子河》)故乡山水是寂寞、忧伤的存在,那么辽阔,那么神奇,是游子永远的牵挂。“父亲再次回到田野操持他的农事……他不懂水文气象,却把长长的沟渠不经意引上了脸庞。”(《一片田野开阔于父亲的脸庞》)在这里,读者既可以看到土地孕育生命的最原始的本质,也可以略窥随着社会进步,人与故土之间既剥离又牵绊的关系。诗人通过对故土的描绘与书写,既展示了秦巴大地美丽淳朴的自然风貌,又写尽了一位异乡人对故园的依恋、赞美与厚爱。诗中这份淳厚的乡土情怀,是《顺着山梁走》的诗眼,也是诗中最动人的部分。

照越的诗歌,没有晦涩的词句,没有饶舌的无谓表达,不装神弄鬼,也不人云亦云。读完他的诗,然后冥想一会儿,自有画面在脑海中浮现。诗人怀乡思乡的真情,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慨叹跃然纸上。

对苍生的悲悯与关爱

《顺着山梁走》集诗人几十年诗歌创作经验之大成,诗中对世俗人生的所见、所感、所悟深入人心,尤其是对平凡生命的同情、关爱与悲悯,触及人心,引人深思。

诗中对漂泊他乡之人的关爱惹人动容。《夜路》中那个孤独的异乡人,“早年出走的钉子已安身于苍穹一根火柴走上夜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像伤口,又像省略号”;《表弟王大发》中那个表弟,“表弟在外混了二十年却始终没能挣到比他的名字更响亮的东西”;以及《阳春》中再次远行的农民工,“年过了,节也过了被一片雪花捂住的暖意质地成色都在冻疮渐好。开花的阳春只要不戳我的痛处就行”。诗中对于漂泊者感同身受的叙述,诉尽了人世现状,道尽了人情冷暖,他的悲悯之心,令人叹息。

诗中对平凡生命的同情让人动容。诗人凡所见者皆可入诗,无论是打工者老曹“一只过路的寒鸟此刻正被大雪压住嗓音早上出门,又遇到佝偻着腰身的农民工兄弟老曹。问其工伤,老曹一句怒骂骂完,那问号似的身躯慢慢向工地挪去”(《大地苍茫,寒鸟之鸣被一场雪覆盖》),地铁上的见闻“老曹紧紧盯住车门上方不断变换的站名以防那些惶恐的文字走失”(《地铁上的农民工》),还是“从一棵乌桕树若隐若现的不安中我听出了密林深处的破碎”

(《一棵进城的树》),诗人对这些散落在世俗中卑微的生命,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歌颂。由此可见,诗人对那些平凡朴实的生命有着深沉的感悟,使他的作品中所蕴含的人间之爱虽琐细,但却温暖而深厚。

在《顺着山梁走》中,处处充满了对平凡生命的关怀、共情与赞美,这些无不显示着诗人广博的胸怀和无尽的善念。所以照越的诗歌温情而朴素,厚重且平凡,这也是其诗歌最真实的标签。

对灵魂的反诘与赎救

江南才子、著名诗人潘维曾说:“为什么写诗?这一问题追逐了我许多年。直到剥开洋葱,让每一片都摊开。最初是源自一种想表达的欲望,其实可以说是个体生命在寻找社会意义,他在时间的茫茫人海里寻找自己的那张脸;再进一步,美学企图产生了,也就是说希望用语言炼金术,拯救出某些人性的纯真;最后抵达,每首诗都是一场文化仪式,用来调整灵魂的秩序。”

一方水土的人文历史浸淫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色,也是地方品格精神的外在表现,必将在诗人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照越广阔的视野中最聚光的部分也正是对安康乃至陕西人文历史的深刻感悟。

“在故乡,雪与月色早已握手言和我曾发誓,在这个夜晚不能拖累月亮和我一起虚度时光……那些瘦骨嶙峋的文字于月白之夜先后冻死在雪地里,一动不动……”(《一些文字冻死在雪地里》)照越诗歌的厚重性还体现在既有对地域文化和历史的观照,也有对灵魂的反诘与赎救。

读诗集《顺着山梁走》,一方面可以在诗人恣肆汪洋或低吟浅唱的诗意中触摸、感悟诗人的心路历程与行走的痕迹,在《眺望南山》中,诗人写道,“滈河绕过一个王朝的内伤把窦太后送进传说前朝硝烟,并无云横秦岭的意境常宁宫一声叹息神禾原,默不作声……此刻,南山传来陡峭的风声柳青墓前,我献上几个初秋的橘子让先生知道人间,依然有酸甜”,从历史的长河中管窥人事的枯荣与江山的代谢;从《世子之梅》中,探知一个帝国与一个人的宿命,“明世子朱敬珍早已凋谢他的封号,还开着像一朵纸花插在岁月的香案上”,读罢令人叫绝。从《山水辞》中,可以触摸一位诗人玉树临风般高蹈的灵魂,“一块石头修炼千年在我的眼前坐地成佛,教化山水让忸怩的曲线渐次皈依……我怀揣一块石头在悲悯与坚硬之间构筑善缘此时,只希望每一块凹凸都生长佛心,度我度众生”;另一方面,从个人灵魂的反思与追问中寻找自赎的喻体,在《沉默》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位诗人的灵魂之光、踏上诗人的精神之旅,“一只蚂蚁,怀揣青山与河流顺着藤蔓,爬到一朵喇叭花上——那是它一生的灿烂之地”。诗中道尽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多少时光过往,多少人生沧桑,让人无不感慨、深思。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仅仅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把听从的灵魂引导到诗的意境中去。”照越是个精细的人,他平时读书,皆有批注和心得。他对缪斯女神的虔诚无以复加,对诗歌语言文字的苛求常人更是难以企及。当然,这样对文本的精雕细琢也许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即对璞玉的伤害,使其失去原汁原味的成色;过度研磨的食材则会让其失去原有的粗粝,使读者丧失咀嚼的快感。

英国诗人济慈说:“如果诗的写成不能像树叶发芽那样自然,倒不如不写为妙。”照越在诗歌中善用短句,但使用过多也会使诗歌语言生硬,失去应有的弹性和张力,影响抒情的饱和度,使诗歌陷入同质的旋涡。

这些都需要照越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自觉和警惕。

诗无达诂。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照越的诗歌巧妙地把个人体验和生活的丰富多彩结合在一起,随着生活的诗意向前。从他诗作的创作走向看,一直是呈现出向上的指摘,而无向下的颓丧表达。这也表明了诗人的写作立场,以及坚定的道德底线和人伦操守。读照越的诗,犹如在月光下欣赏一把宝刀,可以感受到诗歌之美带来的灵魂战栗。

照越是个优秀的诗人,内心锦绣、才情充沛、低调好学、良善待人、严于律己,是一位充满人文情怀,也懂得感恩并向往洁净方向的诗人。

写下这些浅薄的文字,以表达我对照越厚重人品由衷的敬意!

彼时,踱出室外,但见月居中天,星光闪烁,四野空晗,万物生长。我仿佛听到有天籁传来,由远及近,经久不息……壬寅5月下旬于安康东郡

一棵长满诗的树

——读肖照越诗集《顺着山梁走》有感李伦,重庆市人。毕业于解放军

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远去的杀声》《迷失之鸟》《青春的绿军装》;长篇纪实文学《红色摇篮里的孩子们》;在《中国作家》《昆仑》《中篇小说选刊》《解放军文艺》《青年文学》《萌芽》《清明》《延河》等刊物发表大量中短篇小说。作品多次在军内外获奖。

夏日,万物生长,花木茂盛。我收到肖照越先生即将出版的诗集《顺着山梁走》,如在山野中忽然看见一棵长满诗的树,十分欣喜,并为他高兴。

我跟肖照越成为文友,是在六七年前。他出生在陕西安康的白河县,从小喝着汉江水,行走在大巴山,生活在田园中,这样的山水田园浸润了他的灵魂,坚硬了他的性格,也滋养了他的文学艺术细胞,自然而然他就长成了一个诗人的模样。通过他发表的诗,看到他行走的背影和步履。他偶尔来到西安,更多的时间在故乡陕南,或者在旅途之中。因此,当他把诗集《顺着山梁走》送到我面前时,确实令我感到有些震惊,洋洋洒洒二百首,可谓壮观,就像我前面说的,如同在山野里看见一棵长满诗的树,满眼苍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