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照越的诗集《顺着山梁走》,一共分为四辑:“大地行吟”“故土苍茫”“凡尘碎语”“心湖微澜”,从这样的内容划分来看,大致明确了诗集的走向。我简单地理解为,第一部分是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留下的足迹;第二部分则是反映诗人对故乡故土的情感;第三部分是诗人面对庞杂纷繁的世界给予的观照;第四部分是诗人自我内心的挖掘和思考。从这些内容来看,既有对社会历史的叩问,又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既有对自然山川的行吟,又有对平凡生命的讴歌;既有对土地家园的乡愁,又有对人性灵魂的追问——以个人的叙事视角,展现社会的宏大背景和脉动,以饱满的激情和冷静睿智的笔触,书写时代进程悄然发生的嬗变,体现出一个诗人的责任和担当,也展现出一个诗人的视野、胸怀和品格。
总体来说,读完诗集《顺着山梁走》有以下几点浅薄的感受:肖照越的诗,语言清新、文字优美,具有中国传统诗歌的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诗歌对语言的要求则更高。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东汉魏晋时期的《乐府》,以及之后的唐诗宋词,在诗的语言方面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传统诗的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谱上音乐还可以演唱,所以人们又将诗称作诗歌。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从西方文学引进演变而来,将句子进行分行排列,更加自由开放,虽不严格要求平仄韵律,但依然讲究音乐节奏。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如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如舒婷的《致橡树》,等等。诗的语言不仅于此,还要求做到凝练、含蓄、生动、形象、具有跳跃性等,这样才能实现塑造形象、营造意境、传递情感,与读者达到思想、情感和艺术的共鸣。而我们现在普遍看到的、大量充斥于网络媒体上的各种所谓现代诗,要么是满嘴的“口水”,空洞肤浅、乏善可陈;要么就是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的“炫技”,故作高深,晦涩难懂。因此,读到肖照越的诗就感到难能可贵,给人一种春风拂面、脚踏实地,非常接地气的感觉。
《顺着山梁走》里面的诗,大都语言简洁明了、清新隽永,不论是状物、叙事或是抒情,往往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秀丽多姿的画面,或展现出深沉幽远的思想情感,犹如一幅中国的山水人物画,或工笔或写意,给人一种干净清爽的印象。读肖照越的诗,明显有一种独特天然的辨识度,他的那些诗句带着大巴山的清风,带着汉江边的晨雾,带着田园里的泥土,带着山里人的俚语,湿漉漉、水灵灵、活生生地洋溢着一股迷人的气息和味道。这样的语言风格,既与中国的传统诗风一脉相承,又对现代诗歌语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学习,是值得肯定的。
肖照越的诗,意象纷呈,相融相通,营造出一片丰富多彩的艺术境象。诗人寄情于物,把抽象的主观情思,演绎成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最终实现艺术创作的目的。如果把诗比喻为一棵树,意象就是这棵树上的枝叶,假如没有枝叶,那这棵树还有什么可看的呢?读肖照越的诗集《顺着山梁走》,就会看到满树枝叶,摇曳生姿。
“在洪湖,苇草们探头瞭望的眼神像极了当年那些眼观六路的英雄临风不乱,坚定、机警。”(《向一片苇草致意》)诗中借物象“苇草”,把当年洪湖赤卫队队员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翠绿,是这座山留给岁月最宏阔的遗产如同父亲的遗嘱,真实而沉重胜过秦砖汉瓦,高过三千红尘而狂奔的车轮却把它,忽略在风中。”(《穿越秦岭》)诗人由列车上匆匆看到的景象产生联想,进而抒发内心的感怀。“是工人,我就关注每一粒汗水的结晶严把品质品相,让所有该对接的心愿都严丝合缝是农民,我就做土地的恋人让土里冒尖的子孙一出世,都品貌端正是军人,我首先捍卫一双眼睛远看风云,近看微尘让所有的路标都指向和平。”(《走过十月,我以这种方式爱国》)诗中取叙述的象,寄理于事,借事明理,达到相互交融的效果。
肖照越的诗立意取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在立意上,不论是旅途的所闻所见,还是对故土的记忆思念;不论是凡尘社会的“碎言碎语”,还是对内心世界的挖掘思考,都主题鲜明、思想开放。既契合社会现实的脉动,又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如阳光照耀,从普通事物中折射生活的本质,从平常细微处洞察生命的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取象上,诗人注重虚实照应,以事物的具象营造心中的虚象。
在诗中,或以实带虚,或以虚写实,实象虚出、虚象实出,使诗句产生灵动,产生通感,达到一种飞越和朦胧、耐人寻味的意境。一首好诗,就是意象和意境的巧妙铸合。这一特点,在肖照越的诗集里我们可以随处读到。
肖照越的诗,情感饱满,真实细腻,彰显出对时代和生活的真挚情怀。透过《顺着山梁走》,我看到了掩藏在他那平静和冷峻的表情之下的内心所聚集的炽烈情感。他写红色历史,激情飞扬,一腔热血:“把荣光举过头顶登上敬仰的高地我的视野,从此宏阔。”
(《行摄延安》)“十三根铁索把一部历史紧紧拉住也拉住了一部史诗的隽永。”(《泸定桥》)他写故乡故土,情真意切,充满思念:“故乡是一碗酸辣面自从喝了汉沔之水便有了秦地凉皮的性格。”(《故乡的性格》)“一粒被时光磨损的石子,披着月光跃入白石河的胸腔打开水的年轮故乡被思念拉长长过一条汉江。”
(《水城白河》)他写父亲母亲,最为深情,直抵肺腑:“父亲曾是一名地质队员常年跋涉于秦岭南北陡峭的山水把青春置于险处落下的腿疾使他的后半生,步履再也没有矫健过。”(《遗产》)“暖阳下,母亲的发丝枯槁双目混浊,双耳寂静几粒返青的鸟鸣似乎与她无关。”(《到母亲身边去》)他行走山川河流,对大自然顶礼膜拜,对生命赞美讴歌。他写秦岭“面相高古,清风温润”;写岳阳“八百里洞庭,气色饱满”;写泸沽湖“蓝色的雾,正摇动,一枝格桑花的长裙子”;写大理“苍山洱海清丽如许”;写小兴安岭“每一粒芽苞,都呼唤我远去的青春”;写庐山的松“挺拔而轩昂”;写太湖秋石“身板很硬,柔情很软”;写三峡秋雨“雨水砸下来的时候,一条江都哭了”……这样的诗有许多,构成了肖照越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这种真挚的情感温暖而亲切,给我们带来了审美的愉悦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肖照越的诗,兴发洞见,善于思悟,凸显出理性的意识和社会担当。读肖照越的诗集《顺着山梁走》,每走一步,都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所思所想,并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诗集中的诗都不长,但涉及的题材广泛,写河流山川,写故土乡情,写历史名胜,写个人感怀等,都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紧扣时代的脉搏,紧贴社会的现实,聚焦生活和人性的深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现出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在《有感于德国特里尔市推出马克思肖像指路灯》里,他借物言志,明示初心:“一百七十年前,两位德意志青年用钢铁般的宣言铸成一盏灯为人类理想指路。”在《郑国渠》里,他叩问历史,借古鉴今:“三百华里的距离,足以让后世重新构思步履续写波澜与壮阔并让人间找到真理,鉴别清浊。”在《大地苍茫,寒鸟之鸣被一场雪覆盖》里,他用写实的笔触,刻画受伤农民工的痛楚,并为农民工兄弟发声:“仿佛这个世界,原本如此一只过路的寒鸟此刻正被大雪压住嗓音。”在《眺望南山》里,他在人民作家柳青墓前思考:“我献上几个初秋的橘子让先生知道人间,依然有酸甜。”这些都体现出诗人的良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既追求大道和大义,又关注现实和人生,把个人的思想感悟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读肖照越的诗集《顺着山梁走》,就像跟随着他的脚步,从诗行里领略他看到的风光,流连他描绘的景色,澎湃他内心的情感,沉浸他感悟的思想。整部作品天高地阔、深厚辽远,有情怀,有大义,有筋骨,有意境,有温度,有追求,是一部“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好作品。他就像山野中一棵长满诗的树,扎根于土壤,坚挺着身躯,摇曳着枝叶,用诗的语言,讲述一个又一个自己的故事。诗集《顺着山梁走》既是肖照越在诗歌创作道路上一个阶段的收获,也是他将继续向更高目标前行的一个起点。我有理由相信,以他那执着而坚毅的性格,他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愉悦和惊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愿肖照越顺着时代前行的方向和生活活水的源头,继续向前走,走得更加步履矫健,走得更加多姿多彩,走出一片新的风景和天地……诗意,先于春天抵达
笔名吴文茹(本名吴群英),生于新疆伊犁,现居陕西西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一届高研班学员。著有《雪域星生》《山流水》《我愿是雪花》《太白》《雪又白》等五部文学作品集,发表散文、报告文学、微型小说等三百余万字。
“太阳还未露头县城对面的纱帽山就开始,口吐莲花那些冒芽的词根正向树梢缓缓集结……”
一个春晨,风捎来好诗情:“山那边,春天已经出发。”肖照越的诗集《顺着山梁走》即将付梓。
肖照越年长我几岁,我们都从业于金融系统,又都隶属于金融作协。既是同事,也是文友。这些年,读他的诗,就像他写的《穿越秦岭》:“一座山,面相高古我的行色却是如此潦草清风温润。
山风喊出跌宕的音律……”
在肖照越的诗中,情与景互动,哲思与意象融通,于静笃中见峭拔,于澄明里生跃动,饱含着人文情怀和精神内质的光泽。
俯拾即是,悠悠天钧。我酷爱雪,在肖照越的诗里读到了不一样的雪。如《壶口雪意》:“雪的表情高原情怀,以及一部史诗,为序为跋远行与跌宕天地兀自洁白……”
又如《一些文字冻死在雪地里》:“一场雪专注于白进而攻陷足履的硬度在故乡,雪与月色早已握手言和……那些瘦骨嶙峋的文字于月白之夜先后冻死在雪地里,一动不动像极了,我儿时在谷场上踩死的蚂蚁。”
再如《拜谒一粒雪》:“风,试图刺破整个冬季比风坚硬的,是那些粗糙的骨头纷纷扬扬,放浪形骸终归一世清白有万树银发,白头群山做证。”
从肖照越的诗中,我看到了“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也感受到了“生气远出,不著死灰”的精神。
诗歌对于肖照越,就是他的爱神。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写诗,也一直坚持读诗。他一直订阅着《星星》《诗刊》,他的诗也像星星点灯,时不时闪耀。
清涧之曲,泠然希音。我喜欢跋山涉水,肖照越诗中的山水,有着不一样的意蕴。
如《水面》:“平如镜,被时光摁住来路上的一波三折汹涌愈浓,宁静愈深……”
如《山水辞》:“一块石头修炼千年在我的眼前坐地成佛,教化山水让忸怩的曲线渐次皈依……我怀揣一块石头在悲悯与坚硬之间构筑善缘此时,只希望每一块凹凸都生长佛心,度我度众生。”山水禅意的诗句,清净淡远,哲理入诗,不着痕迹。有“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含蓄,也有“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的委曲。
上善若水。一个诗人的本质,就在于他能避开哲学道理的晦涩难懂,与当下的困境或诉求发生精神上的内在关联,给人带来一种通透明亮的启悟。诗人将对自然的敬畏,诗写对山水的皈依,实现了一种有意义的奔赴。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我喜欢茶,特别喜欢来自陕南安康的绿茶。
我在诗中品《茶》:“从秦岭之南出发越汉江河谷钻进一只翠鸟的喉咙在鲜嫩的纹理中寻找出发的路径一阕绿色修辞,被乡间民谣带过南方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