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党家山庄山君 > 第三十回 大力助村塾 再帮郭荣身(第1页)

第三十回 大力助村塾 再帮郭荣身(第1页)

党殿臣列席了村塾的开学仪式后,一回到家里,就把那里的盛况说给了丰先生听。丰先生十分欣慰,说道:“太好了!我的建议被采纳了,也算我没有白费心思。今后,咱山中要出更多的人才了。”

殿臣接着他的话音说道:“你来我山庄,给我家教出了两个举人,村塾的成立也有你一份功劳。我家这两个小犬孙,我们也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等到他们功名成就后,我一定把你的功德刻在门前的崖壁上,万古流芳。”

这天晚上,郭先生提着一瓶西凤酒,还有一包酱牛肉,前来拜访丰先生。

丰先生正在灯下看书,忽听院门响动,便起身问道:“是谁呀?”郭荣身在门外回答:“丰先生请开门,我是村塾的郭荣身。”听说是郭先生来到,丰先生立即打开院门,惊喜地说:“噢,原是郭先生光临。请进,请进!晚上山路难走,你是咋来的?”荣身笑道:“路好走,好走!不到一里路嘛,你看月亮这么明,就算没有月亮,山里人晚上走山路也习惯了。”

丰先生请郭荣身来到中堂,招呼他坐下,看着他手里的东西说:“人来就行了,还带这些东西做甚?”荣身道:“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带,这是我家表兄从外地带来的酱牛肉,请先生尝一尝,不成敬意。”丰先生谢收后,急忙给火盆中加了些木炭把火弄旺,架上三脚架,再搭上水壶,待水烧开后泡茶用。

郭荣身说明来意道:“久闻先生大名,恕我拜访甚晚。学生刚出茅庐,才疏学浅,想要教出个像样的弟子,实感能力不足,以后还要先生多多指导。”

丰先生客气地说:“唉!指导可谈不上,咱以后相互切磋学问就行了。”荣身道:“先生过谦了!谁不知晓你学识渊博,文学底子深厚。你看我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到现在还是个县童生,实在是脸上无光。请你指导指导才是实在的。”

闲谈时,荣身说:“这里的人们都说,念书就是叫娃识几个字就行了,也无力供他们求功名做大官。如果是这样,我对家乡的贡献就太小了。”

丰先生不同意他的说法,纠正道:“唉!不小不小,念书人哪能都去做官?世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事都要靠有知识的人去干。州县府衙里的一大群胥吏,他们若没有知识,哪能干得了!还有看病的医生、书局的印刷师等,都离不了有知识的人。你所教的学生若能干这些事,那就为国家出力了。这就是你的功德。”

一席话说得荣身露出了一丝笑容。

丰先生接着说:“我还没说完呢,谁说你教不出个秀才和举人?山里人穷,就不能说出不了人才。举个例子,我夫人她娘家侄女的女婿,名叫秦岭生,洛南县人。他就住在一个山沟里,不是也中了举吗?他也像吕蒙正一样,被称为山中飞出的金凤凰。难道我们山中就飞不出一只金凤凰?

哪怕是银凤凰也不错吧。我们必须给孩子指出一个很高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考个举人进士,以荣宗耀祖。”荣身听了,连连点头,笑着说道:“你说得对!有了目标,才能有学习的劲头。”

说话间,壶中的水咕嘟咕嘟地翻滚了。丰先生沏了茶,他们一边吃茶,一边谈论着本行的话。

夜深了,月亮钻进了西梁,山沟里暗了许多。荣身欲要回家,丰先生起身相送。荣身说:“离家只有几步路,不送了。”丰先生坚持要送,他提着马灯,一直把荣身送到家门口才返回书院。

丰先生回书院后,翻来覆去睡不着,郭荣身的身影一直在他脑中浮现。终于,丰先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必须要提高郭先生的业务能力,也就是要提高他的知识水平,他自己只有达到能应乡试的程度,才能教出可应对严酷考场的学生。丰先生决心抽出课余的时间指导郭荣身写作,特别是那结构严谨的八股文。

主意既定,丰先生就要准备辅导资料。他把家里现有的资料全部拿来,家里没有的,他就去书店买。

恰好殿臣要到县城去招商新建的店铺门面,丰先生搭顺车而去。

丰先生来到书店买了一册八股文的范文集,再买了一本杂志,上面编有历年来的优秀考卷,汇集有解元、会元和状元的试卷,很实用。

为了支援办学,他还买了二十几本《弟子规》和《朱子家训》,欲赠给村塾的孩子们作为启蒙教材,同时也能密切书院和村塾的关系。

买完了书,丰先生逛街散步,路上碰见一位老同窗,名叫史通。史通个子矮矮的,脸庞瘦长而白净,但手脚麻利。他兴奋地拉着丰先生的手说:“丰兄呀,好久不见了,今日邂逅,同到茶馆聊一聊吧。”丰先生应邀而去。

来到茶馆,丰先生叫了一壶茶和一碟瓜子,边喝茶,边叙旧。史通言道:“你比我强多了,起码有了秀才的功名,现坐馆教书,也是个体面的事,而我一无所有。无奈,凭读书人的身份,当个胥吏算了。我表面上是个县府礼房的书办,看起来像个什么小官,实际上还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地位十分低下。说白了,咱就是给县令、县丞、县主簿等的官当奴才,一点儿品级都没有,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转,还得看人家的脸色才行,薪水也少得可怜,有时库存出了问题,还不能按时拿到工钱。唉!你说我念了十几年书,到头来有个啥用!”

丰先生笑了,说道:“别那么悲观,好坏你还是脱离了农田,不受风吹日晒。不要只往上看不往下看。加劲干吧,等熬到典吏一级,当个礼房的经承就好了。”史通苦笑一声说:“那得等到何年何月。”

他俩的话题转到办学。丰先生说:“我现在是在山区坐馆,那里条件很差,不但出行不便,而且生源还少,没有人在那里办私塾。是我伙同党举人发起,主持筹划,村塾才因需而生,也许还能积点儿德。”史通伸出拇指称赞他。

村塾的创办引起了史通的极大兴趣,说这是因地制宜兴办学堂的好形式。

丰先生把买回来的书交给了党殿臣。殿臣又约里正一同到学校发放。

他俩亲自来到教室,一本一本地发给学生。

郭荣身激动地说:“谢谢党家对村塾的关怀和支持。我代表村塾的学生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又对全体学生说:“丰先生给你们买书是对你们的鼓励,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学成了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秀才,再考个举人回来。”

里正发完书刚走出教室,就看见一位差人模样的汉子骑着大马向村塾而来。

那人下了马,手持一个牌子,朝着他们说:“恭贺,恭贺!”

定睛一看,那牌子上写着“塾之楷模”四个大字,两边还有竖写的小字,上款:赠葱峪村塾;下款:华阴县礼房赠。大家才知这是县府的奖牌。郭先生热情地接待了差人。

原来,丰先生在县城买书时遇见的那位书办史通回去后把葱峪村塾之事告诉了礼房的头目许经承,引起经承的好感。许经承对学官何教谕说:“本县私塾很多,可村塾只有葱峪一家,若对全社会村塾以官方的名誉进行表彰,从而能出现更多的村塾,岂不甚好?”教谕表示赞同。他又去请示了县令后,才制作了奖牌派人送上,以示鼓励。

当天晚上,郭荣身来书院道谢。丰先生把厚厚的一摞书交与荣身说:“这是我为你购买和收集的备考书籍,希望你再鼓一把劲儿,迎头赶上去,两年后再去参加科考。我看以你的才干,考个秀才不成多大问题。你还年轻,现在继续求功名还不算迟。再则,知识增加了,学也能教得更好。这才是教学功名两相长,一举两得。”

荣身听了,顿时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前程,感动地说道:“多蒙先生教诲,愿拜先生为师!”

丰先生哈哈一笑,说道:“拜师大可不必,咱不要这个形式,不懂的就前来问,我百问不烦。”荣身站起,深深鞠了一躬说:“不举行仪式也可,但实际上,您已是我的恩师了。”

从此,他俩非师徒胜过师徒,在求功名的同时,把村塾也办得顺顺利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