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漫泉寺简介 > 02(第1页)

02(第1页)

(老门房

农村老家有一座老门房,前几天还在国外的时候,弟弟就发来信息说,那座孤零零的门房终究没能经受住最近连阴雨的侵袭,悄然倒塌了。

这座老门房存在的时间比我还长,在我出生的时候,它就屹立于老家前院门口。我家老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末从华阴迁移过来的移民,当时为了修建三门峡水库,国家把规划在溢洪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了宁夏和渭北其他县市。起初,只是按照规定,给每家每户盖了若干间厦房,至于院墙和门房都是爷爷、父亲他们自己动手修筑起来的,所以,盖前院门房的椽子也不怎么好,但总算能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

老家的院子比较长,前门离二道门约有15米距离,半边是通向正房的路,另外半边相对低洼,栽种着一些常见树木,有椿树、桐树、苦楝树等。老门房可以使大门免受风吹雨淋,平时还能搁放一些农具和零七碎八的杂物。我记忆最深的是,老门房的梁上架着一辆独轮木车,就像是新中国前老百姓支前用过的那种车。门房内的墙壁上用白灰刷过,上面用红油漆写着“毛主席万寿无疆”等字样。

起初,老门房是瓦房。有一年,父亲和叔父分家,要重新盖个灶房,因为家里穷,爷爷就让把门房上面的瓦片揭掉,然后用在了新盖的灶房上。真是揭了门房补灶房,可想而知那时候的日子是多么艰难!门房上面没有了瓦片,稍微下点雨,就漏个不停,房下面也没有立脚处。过了不久,爷爷从场院里拉来麦草,找了个匠人,重新给门房上面覆上麦草,这样我就第一次看到了茅草房的样子。自此以后,这座门房便成了我们村子唯一一间使用着的茅草房。

茅草房终究不如瓦房好,一遇到刮风下雨,院子中就会飘落一些屋顶的麦草,门房下也会滴漏雨水。也记不清这样凑合了几年,大概是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一年,家里的经济条件稍微好了点,父亲就买来瓦片,重新给门房覆盖上。当时,我那稚嫩的心灵也轻松多了,最起码此后再不用担心刮风下雨门房顶会被掀掉。

因为我家的院子是村上统一规划的移民房,相对宽敞,而左右邻居家的院子都比较窄,我家的院子有10米宽,左右邻居的院宽只有不到6米。我10多岁的时候,东边邻居重新向生产队申请了一处新宅基,就把原来那个窄院子腾了出来。趁着这个时机,西边邻居在办理了有关手续之后,就恳求父亲,让我家把房屋向东边邻居空出来的宅基上移一下,然后从我家的院子中给他们分出等量宽的宅基。这时也适逢我家准备翻修房子,父亲为了成人之美,也就同意了。可是,在宅基整个向东移了之后,前门房却不能再继续使用了。父亲就用胡基填充了门洞,并从门房的房檐下垒起一道墙,同时在对着我家这边的东墙上重新开了个小门,然后把老门房作为给牲口存放草料的草房,也算是废物利用,一直使用了好多年。

后来,弟弟把院子往里缩了五六米,重新盖了新门房,安了新大门,这座老门房就孤独地立在院子外面,但还继续承担着存放牲口草料的职责。再后来,农业机械使用得多了,农民家里也不再饲养牲口,门房作为草料房的用途就失去了意义。由于这座门房立在院门外边也不碍什么事情,也就没有打算拆除它,何况这期间爷爷、父亲先后辞世,看到这座在爷爷、父亲手里盖起来的门房,似乎就感觉到爷爷、父亲还健在人世,所以,也就更不忍心拆除它。

这座老门房因为阴雨倒掉了,一个时代也随之结束了。老门房这么多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折射着我家的翻身发展史。岁月沧桑,历史不再,让老门房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吧!由老门房引出的故事将会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怀念,因为关于老门房的记忆中始终镌刻着爷爷和父亲的影子。

2011年10月12日

卤阳湖

卤阳湖是个古老的湖泊,由于气候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湖水大面积干涸,那里变成了一片方圆几十公里的滩涂之地。

我出生在那片滩涂之地的北侧边缘地带,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

在我幼年的记忆之中,那是一片不毛之地,相对于其他地方显得闭塞落后一些。

对于这片不毛之地,家乡人叫它卤泊滩。那里最能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便是夏季时低矮的芦苇丛生,低洼之处会积着一汪汪浅水,一些蝌蚪、小鱼悠闲地在水中游弋;冬季时节,地表积水消失,芦苇干枯,生命力极强的水草变黄,人烟稀少的土地上会罩上一层白茫茫的盐碱,像刚下过小雪。后来,国家改良土壤,治理盐碱地,缓解地下水对房基的侵蚀,曾经在这片滩涂地中开挖了纵横交错、贯通南北的排碱沟,用来渗排地表浅层的盐碱水,以达到排碱、泄洪和改良土壤的目的。

这片滩涂盐碱地,种庄稼,不好好生长;盖房子,地基容易被地下水浸泡,所以,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显得比较空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某飞行器研究机构在这里建立的试飞基地,基地长期停放着一两架旧式飞机,孩提时的我们把它唤作“老母鸡”。因为每年春秋季节,那架“老母鸡”经常载着不知道什么身份的人在机场训练跳伞,站在我们村小学的南门外就能依稀看见跳伞的盛况。过去,飞机本来就很稀罕,农村的孩子能够看到飞机更是件稀罕事,更何况我们还能亲眼看见跳伞的壮观景象,那感觉就更不一样了。那时候,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小伙伴们会一窝蜂地跑出校门,运气好的话,就会看到各种颜色的降落伞一串串地从飞机尾部飘落下来,我们就欢快地奔走相告:“飞机下蛋了!”

滩涂地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那条铁路,人们叫它西韩铁路。这条铁路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设计修建的,曾经使用了大量民工,是西安至侯马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韩铁路自西向东从那块滩涂地中穿过,路基垫得很厚,几乎高出地面两米左右。专家大概在设计这条铁路的时候,就考虑到要尽可能少占用良田,以至于让这条铁路穿过了这片比较荒芜的菱形滩涂地。这条铁路正式运营至今已经40多年,不知道有多少铁龙呼啸着穿越了这片土地,也不知道有多少南来北往的人们稍纵即逝地从这里经过,更不知道有多少物资由此走向了全国各地。这趟线路终归承担起了西北连接华北的重要职责,业已成为能够弹奏出铿锵旋律的最强时代音符。

据有关资料介绍,卤阳湖似乎消失在春秋以前,或明朝末年,两种说法相差2500多年。我想,大概这片湖泊的退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定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但不管怎样,家乡在很早的时候曾经存在着一个广袤的湖泊却是客观事实。否则的话,清康熙年间编撰的《蒲城县续志》中怎么会涉及唐代形成的“贾曲八景”呢?我感到南楼秋月、冰畦日霁等景观,都与卤阳湖有关系。可以想象,那时候这里水天一色,碧波荡漾,芦草丰美,鱼肥鸭壮,渡船如梭,活生生一幅天然的江南水乡画。要不然,唐王朝怎么会把那么多皇帝的陵寝选择在湖泊北面靠山的地方呢?

卤阳湖在沉睡了几百年、上千年之后,有识之士敏锐地意识到了这块“宝地”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开发卤阳湖、建设现代产业开发区的规划逐步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里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集航空制造业为主的机械加工、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特色现代化产业园区。卤阳湖将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天骄湖、天卤湖、天子湖三大片区将扮靓这块神秘而静寂的土地,昔日的荒滩废涂将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焕发新颜。毫无疑问,卤阳湖将成为陕西的一张非常醒目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时尚名片,卤阳湖也将见证这个时代的高速运行和所创造的丰功伟绩!

我爱卤阳湖,爱那始终让人魂牵梦萦的家乡!更感恩这个能让卤阳湖重现娇容的伟大时代!

2011年8月30日

秋游龙首坝

龙首坝是洛河下游的一个拦水坝,是由民国年间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龙首坝地处澄城县西南方向十五六公里处,这里属于交道镇状头村。

国庆节这天,我们一家人决定骑自行车去游览龙首坝。渭北高原阳光明媚,天空白云舒展,身上微风轻拂,我们吃过早点,骑着两辆自行车就出发了。龙首坝距离县城有十五六公里路,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加之我已经好久没有骑自行车走这么远的路程,因此早饭就选择了当地有名的水盆羊肉泡馍。

顺着202省道,我们一路南下。路上疾驰而过的大多数车辆是货运车和客运车,摩托车和电动车也夹杂在其间,穿梭如流。骑自行车的人着实太少了,孩子带着妻走在前边,我骑车紧随其后。由于向南一路都是慢下坡,起初也不觉得累,微风拂在脸上,似乎还觉得格外轻松和惬意。只是,在与逆行的车辆相会时,大车卷起的一股股侧风总使人心头掠过一丝丝紧张。无意间,发现从后面赶上来一个骑自行车的秃顶男子,他主动与我拉话,方知道,他家在20公里开外的农村,他在县城工作,正准备回家过节。从交谈中知晓,长期以来,他回家都是骑自行车往返,特别是去单位的时候,一直都是慢上坡,但他一般都不下车。我不觉佩服起这位男子来,他的年龄比我大,却那么能吃苦,还充满朝气和活力,我真是自惭形秽。此时此刻,他似乎已经感染和影响了我。我原本对自己能不能骑这么远的路程还犯着嘀咕,与他交谈之后,仿佛浑身注入了动力。是呀!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有毅力,不能被困难所吓倒。这么想着,不觉脚下蹬得更起劲了,眨眼工夫就超过了孩子和他妈。

离开大道,与那位男子道了别,我们踏上了乡镇级柏油公路。道路两旁都是秋的景色,有一片连着一片的棉花,有挂满果实的苹果园,有点缀其间的一棵棵柿树,白色、橘红色、金黄色和墨绿色交织在一起,煞是好看!地里田头到处都忙碌着农人,有的在采摘果子,有的在采摘棉花,有的在收获苞谷,大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不是拉棉花,就是拉苞谷,看着车水马龙的景象,让人无法不陶醉在秋天收获的喜悦之中。这个时候,我的腿却越来越沉重,像灌了铅似的。停下车,向来往的农人打问了一下,才知道离目的地还有二三公里路,就停下车喝了点水,休息片刻,重新踏上了路途。有一段路是水泥铺就的,很平整,两旁的水沟中都栽种着大叶女贞。我们一看坡很陡、很长,就下了车,一路推着,走了10多分钟,才到坡底。又过了一个村子,再骑了两公里路,我们终于看到谷底的一潭浑水、两座亭子和一座大桥了。儿子高兴地喊:“龙首坝到了!”

要说龙首坝,还得先啰唆几句洛河。洛河(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西北部的定边县白于山郝庄梁,流经吴起、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白水、澄城等县,在大荔县东南汇入渭河,总长680公里。洛河是地地道道的陕西河,它发源于陕北,流入渭河,全流域都在陕西境内,呈“Z”

形,中游贯穿延安市中部。它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河水含沙量较大。在下游平原地区,有洛惠渠灌溉工程,龙首坝正是洛惠渠的源头。

龙首坝的名气很大,有人称之为“小壶口”。名气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它的历史底蕴,二是因为它独特的造型设计,三是因为它附近所形成的壮观景色。龙首坝横阻洛河,洛河是蒲城和澄城的界河,西岸是蒲城,东岸是澄城,一条钢筋水泥架设的大桥把两岸连接在一起,人们站在大桥上可以看到龙首坝的全貌。龙首坝东岸景区开发了一些旅游娱乐项目,有高空飞渡、凌崖天梯、水上飞艇和农家饭庄等景点和休憩之地。

龙首坝把洛河截断,从河西岸自然分流,在蒲城永丰曲里附近修建渡槽使河水横渡大浴河峡谷,再穿越铁镰山隧洞,从大荔汉村义井西头的山体中流出,并在此向南、向东分流,进入大荔县的广大灌区。20世纪70年代初,洛西倒虹工程建成,洛河水又被引入西岸,灌溉面积进一步延伸到蒲城县境内。洛惠渠的设计灌溉面积是40万亩,最多时的1980年曾经灌溉78万亩。洛惠渠工程以灌溉管理、引洪淤灌、盐碱地改良等方面的业绩闻名国内外。

如今,洛惠渠依然在发挥着引水灌溉的作用,洛河沿岸的大荔和蒲城等县从中受益匪浅,这一利民工程为国家和社会所创造的财富难以估量。

洛惠渠的关键工程龙首坝、曲里渡槽、铁镰山隧洞和洛西倒虹等已经存在40至70年,它们栉风沐雨,静静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并被人们参观游览,未来还将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洛河上游沿岸的阻截,洛河的来水比过去减少了许多,即便是夏季涨水季节,洛惠渠的来水也非常有限,致使这项工程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洛惠渠灌区在新形势下遇到的新问题。

当我们离开龙首坝时,已经非常疲惫。尽管这样,这一次出游却让儿子放松了身心,了解到了洛惠渠的相关知识,亲身感受了龙首坝的风采,算得上一次有意义的秋游。信手撰文,姑且记之。

2008年10月2日

漫泉秋月

现在的漫泉河,名字还在,河道却已干涸。大概漫泉河是一个美好的记忆吧,或者这个名字中本来就传承着这方土地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到现在还在不同的地方作为标志性的字眼使用着。

漫泉河是一条古河道,在唐朝时就存在,“蒲城八景”中就包括“漫泉秋月”。这里有座唐朝修筑的石桥见证着这条河流曾经的历史。明清的诗作中有吟咏“蒲城八景”的作品,漫泉河自然在其中。前不久,当地出土了一方石碑,记录的是清光绪年间蒲城知县张荣升带领当地人清理漫泉河泉眼,科学调度河水浇灌附近禾苇的事情,距今也一百多年了。另据当地一些老年人回忆,“大跃进”时期,漫泉河中还有一股溪水潺潺向南流去,河中还能捉到小鱼小蟹之类。20世纪70年代使用机井抽水灌溉以后,地下水位下降,漫泉河就渐渐干涸了。

漫泉河在丰山和金帜山之南,唐睿宗李旦和唐宪宗李纯陵寝的地宫分别修建在这两座山的山腰上。大概因为漫泉河的存在给这方土地带来了灵气,唐皇陵也才会将墓址选在这个地方。据史料记载,很早的时候,蒲城县城西七八公里的董家村东,有一泉眼,涌出泉水,形成一口半亩见方的池塘,池塘水满溢出后就顺着地势向南而去,至马家堡这一段又汇入无数小泉所涌的水,然后一路向南欢快地流向贾曲村南,滋润那里的苇田,这就是漫泉河。

漫泉秋月作为蒲城八景之一,肯定有能打动人的风采。尽管我们这代人已经无法领略这一美景,但是历史能够记忆住它的往昔足以说明其价值。可以想象,从泉涌之处向南,一路慢坡,河流顺着低洼处,欢快自如地流淌,河两岸的土地及时得到浇灌,庄稼的收成也非常喜人。特别是,当地有栽种芦苇的习惯,大概与能使用漫泉河的水浇灌有直接关系吧。芦苇喜水,没水的地方别指望它能长壮实。芦苇用途十分广泛,普通人家许多生活器皿都是用芦苇篾子编织成的,像炕席、蒸馍隔垫和储粮囤等,把无法分割成篾子的芦苇用麻绳一根根并排串结起来,用作盖瓦房架椽子的铺垫材料是非常耐用的,人老几辈子都不会枯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