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出场,浓墨重彩如仙历红尘,风雷暗蓄、惊天动地。宝钗初见,一字未着,只是家常气息,云淡风轻、暖日生香。曹公这样写法,倒愈发比较出黛玉往后的日子比宝钗难捱。
宝钗进府,喜的是王夫人,她和薛姨妈“姊妹暮年相见,悲喜交集”,大有久别重逢落叶归根的亲情蜜意。黛玉虽得贾母厚爱,但也尽在高处不胜寒。那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黛玉刚进府,王夫人便郑重告诫:“我有一个孽根祸胎,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嫡亲的表兄,同在祖母身边长大,焉有不理不睬甚至沾惹之说。王夫人开门见山,用词无情。黛玉孤身投靠,好比当头一棒。好在黛玉禀性不愚,口齿爽利。她一番道理细诉王夫人,再回敬一句:“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领了。
后面周瑞家的送宫花最迟一个给到黛玉,虽有“顺路”的合理性,但“以近人情间人,人不觉其间”。这二太太身边的一等仆妇,最后一个才送到贾母院所,这等眼色,牵扯上荣府最大的两股势力之争,也不冤枉她。黛玉所言“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听这话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要说黛玉多心,不如说孤女险境大多如此。而且这大概也是黛玉仅有的一点俗世气息了,观之可亲。
其次黛玉讥讽李嬷嬷“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不论对错,李嬷嬷从此是不敢轻易在黛玉面前妄为了。这首席奶母的厉害,连袭人都被她当众撕破脸。可不要早点请出为净。
于环境于身世而言,黛玉所为,并非多心小心眼之类的,而是如履薄冰,不得不利剑随身。其骨子里从来不失书香大族的名士风骨,这才有了“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细看这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妙玉孤傲随性,凡人皆不在眼里。
在她面前,言语行事一丁半点错不得。
妙玉之洁癖其实是一种身份和自卫。要不她就不会把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斟与宝玉。而姥姥用过的成窑杯她就扔了。而宝钗虽是主家小姐的身份,坐在榻上,理当如此。可是妙玉向来自视甚高,不肯低人一等。黛玉坐在蒲团上,便是度她平时虔诚礼佛之处,那就有三分敬意了。黛玉是解事人。
后来,黛玉问了一句:“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瞬即冷笑:“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妙玉忽闻黛玉不识雨水雪水,顿时傲娇,直上青云。黛玉是仙,她便是神了。
妙玉做派,也只有黛玉还能过两句话。宝钗到此,未置一词。她向来言语谨慎,妙玉为人连黛玉都不放在眼里,更奈他人若何。因此一言不发,静观其动。然而一向素来参禅论理经济学问无所不晓的人,到了佛门净地,方觉天外气象,格格不入。这怕是宝钗最惑而无为的一次经历吧。
最后还是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一杯,拉着宝钗走了出来。其心细如发,比宝钗还果断。
另看一节,关于金钏之死。明明是王夫人冲动暴躁,伤人性命。黛玉默如众人,非为冷漠,实在无语。不响就是女人的武器,王夫人无比尴尬。这个时候,只有宝钗粉墨登场,主动前去探慰,竭力让王夫人消除了心理阴影。宝钗懂事,一番劝解却是不自觉的凉薄。
王夫人其实一腔怒火未熄,非但不自责,内心还无数怨怼。连送丧的衣服想到的还是黛玉。一个丫头要赐件新衣服送葬,偌大的贾府,仆妇几百,哪里就寻摸上黛玉的了。这是王夫人的心病。但她也知道黛玉多心,更怕贾母责怪,所以心里犯踌躇。
宝钗也是良善,一味做好人,便又把自己绕进去了。搭上两件衣裳小事,这千金小姐的身份也顾不上了。难怪王夫人也诧异:“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的确是不忌讳的,她一力挡在寡母呆兄之前,勇往直前。她简直把自己活成了一条好汉。
宝钗奈何,委曲求全到这分上,说她善解人意小惠全大体到底也没帮贾府带来多少和谐或受益。你看她的屋子,虽然奇草仙葩,异香扑鼻,却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青纱帐幔,衾褥朴素,薛王两族造就的一身贵气早已荡然无存了。
宝钗未必看透人世,只是一步跨过了青春期,成熟太早,太早。
同为贵族小姐,同处末世。黛玉不弱,傲然于世,拼尽全力,只是为爱。宝钗不强,满腹才情,空里流霜。绝世品貌,徒与庸人赏,做人有何趣味。
黛玉早逝,完成仙历。
宝钗下嫁,走向轮回。
一圆一殇,万艳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