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诗经》,因为这里人少,足够安静。那份静谧,会痴迷,会上瘾。
看曹国历史,小有趣味:
第一,重耳落难时,躲到曹国避难,被曹共公取笑捉弄。后来重耳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那可不是吃素的,逮着机会把曹共公抓走并关起来。一国之君立马成为阶下囚,且毫无还手之力。你说这曹国国君可算是有眼无珠、欺软怕硬的范例。
其次,曹国556年的历史,先后有26位国君执政,曹共公这样无能的国君居然在位35年,这样的长命,这样长的无能。
第三,太史公说,曹废公“好田弋”,曹共公“乘轩者三百人”。祖辈大肆享乐,子孙专喜射猎。遥想曹国当年,山林旷野间,一片珠冠锦带,环佩叮当。个个英姿飒爽,风神飘逸。已然四面楚歌的曹国恍若盛世,这样一干君臣必定性情呆萌,善与鸟兽争,好采自然风。不过,虽然别无建树,诗也写得不错。《曹风》中有四首可圈可点。
一、空灵之美
《蜉蝣》为四首之最。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麻衣如雪。”简洁,至美。
通首诗我念念不忘这几句。眼前是蜉蝣飞舞,嫩柳拂水,阳光跃金,轻云舒卷。曹国的诗人了得,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发现蜉蝣这种小飞虫,第一个细赏它的翅羽在阳光下微微颤动,第一个记录下它的美。
“蜉蝣之羽”,撇过其他,直书羽翼。不铺垫,不面面俱到。所谓惜墨如金,原本只写最心动处。“衣裳楚楚”,“采采衣服”,落于掌间的小飞虫被赋予人的情感,她体态轻盈、衣着光鲜。“麻衣如雪”又将通身雪白的蜉蝣比得超凡脱俗,恍若天外飞仙。短短几个字,文笔洗练,至今赏读如新。
初时不知蜉蝣为何物,查之得:蜉蝣,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翅脉最为原始,多纵脉和横脉,成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
蓦然同时看到这两段文字,颇有感性与理性视觉效果下浑然不同的两种生物。
当然,更有高人,将感性和理性融合在一起的:
“蜉蝣,水虫也,状似蚕蛾,朝生暮死。”
这句话出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寥寥几笔,有定义,有比喻,写出生存环境,样貌特征,涵盖一生长短。可谓句句写实,字字珠玑,意正词雅之范文。果然是划时代的一位医学家,兼具诗人之性灵与文学大家的水准。
二、朝生暮死
相比于“蜉蝣之羽,麻衣如雪”的空灵之美,蜉蝣“朝生暮死”的现实,更让人感慨不已。
所以《曹风》一再回环反复“心之忧矣,于我归处”,曹人从蜉蝣美丽而短暂的生命中看到自身命运的不可控,充满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悲凉之意。总之,从这里起,蜉蝣以“柔弱而美丽、生命短暂、稍纵即逝”等意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爱之物。如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五月天的“大时代你我都是蜉蝣”……即便是“劝君惜取少年时”这样励志的主题,叙述中也往往带一点忧伤的情绪。
有时,文学也误人。太感性往往自伤。
其实,蜉蝣的成虫虽然只有几个小时的生命,但其间它要经过两次蜕壳,练习飞翔,恋爱、交尾、产卵,非常忙碌。生命过程短暂,但十分充实。另有生物学家解释,成年的雄性蜉蝣会在一天的黄昏时分,成群飞舞起来,雌性蜉蝣则随性飞入,完成交配。而后,覆水而亡。
原来这只是浓缩的生命而已。既然短暂,便没有时间叹气,没有空闲无聊。这蜉蝣界也不会生产肥皂剧了,也没有利益冲突了。剩下的是蜕壳、恋爱、产子。生命的高潮便是群体的婚飞。当夕阳西下,雄性蜉蝣们在天际翩跹,羽翼翻飞,雄姿英发,伴随着一声声深情呼唤。雌性蜉蝣们一个个循声而至,翩翩共舞……试想,这一场集体的“龙飞凤舞”是怎样的婀娜多姿,壮美绝伦。而当一切归于沉寂,雄性蜉蝣落于水面,随水而逝的时候,又是怎样的震人心弦,悲喜交加。
匈牙利记录过这样的奇观:多瑙河沿岸突然聚集数百万只蜉蝣飞虫,弥漫在空气中,或是粘在行人脸上,或是爬满车身。第二天清晨,只见地面上布满雄性蜉蝣飞虫的尸体。过往行人无不震惊。
原来人生再短,爱情也是完整的。
“朝生暮死”并不遗憾,蜉蝣之爱,惊心动魄。
所以,不如改而唱之: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乐矣,比翼双飞。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乐矣,为爱而生。
蜉蝣之舞,麻衣如雪。心之乐矣,为爱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