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北海道冰雪祭 > 37(第2页)

37(第2页)

让他去一个施工点,赵天成有些为难。赵天成不是怀疑他的能力,可施工不是写材料,弄不好会出人命。陆海涛不懂现场施工,他去抓一个点,说得对不对人家都得听,反而会给部队增加压力。

于是,赵天成说:“现在各施工点都有专人负责,用不着我们具体指导。你要是真想去,就到各施工点转转,督促督促就行了。”

“你是不是不信任我?”

赵天成笑着说:“这话说的,你是首长,是我们七连的支部书记,我不信任你信任谁?工作总有个分工吧,总得有人跑面吧。你是首长,走到哪儿都能发挥作用,走在前面是带头作用,跟在后面是推动作用,夹在中间呢,是核心领导作用。”

陆海涛用指头点着赵天成说:“你不会是在讽刺我吧?”

赵天成笑着说:“你是支部书记,本来就是核心嘛。”

那天半夜,突然下起雨来,天亮后雨还没有停歇。赵天成在帐篷里急得直转圈,说工期本来就紧,这倒霉的雨又跟着来捣乱。陆海涛说:“下就下吧,谁也拦不住老天下雨。这段日子大家施工都很累,正好借机休息休息,磨刀不误砍柴工嘛。好长时间没有进行政治教育了,借这场雨,我正好给大家上堂政治教育课。”副指导员杜林说:“哪能让首长亲自上课,还是我来上吧,我已经备好课了,最近施工忙,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陆海涛说:“这次我来,下次你再按计划进行。”杜林说:“那好吧,首长正好给我们搞个传帮带。”

年初,团政治处对政治教育做了计划安排,各连结合自己的实际又进行了细化,而且每月都制定了计划表。但施工期间,教育课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从上到下都讲,教育不能“两张皮”,但在基层一线却很难落实。原因是高原施工期很短,气候变化无常,一切都得为“中心任务”让路。就像团长田牛说的那样:任务完不成,一切等于零。所以,政治教育什么时间搞,不是指导员说了算,而是老天说了算。除非有特别重要的文件需要马上传达,教育课一般都会等到雨雪天不能施工时才搞。有的时事教育要求急,也有晚上加班搞的,但效果不好。大家在工地干了一天,已经累得腰酸背痛,晚饭后坐在小马扎上听课,一是容易打瞌睡,二是会产生厌倦情绪。赵天成平常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有两件,一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当陆海涛提出要上政治课时,赵天成没有反对,而是说:“是啊,好久不上课了,也该教育教育了。再不上课,这帮小子的脑袋都要结冰了。”

这段时间,陆海涛发现很多战士有厌战情绪,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有所下降。有的战士甚至公开发牢骚:当兵当到高原不说,还是个筑路兵,天天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修路,这兵当的还有啥意思?部队近期思想涣散的原因,陆海涛觉得无非有两个:一是因为劳动强度太大,搞得大家身心异常疲惫;二是有些战士还没有搞清为什么上高原来修路。第一个好讲,但难见效;第二个难讲,但有吸引力。他准备从西藏历史的角度,来讲讲第二个问题,通过第二个问题,渗透到第一个问题,起到一箭双雕、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早饭后,杜林将部队集合到一顶最大的帐篷里,这里既是会议室,也是学习室。帐篷最里面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陆海涛坐在椅子上,面前放着一杯茶。战士们坐在小马扎上,仰头看着陆海涛。赵天成、黄雪丽和杜林坐在队伍最前面。刘铁坐在最后一排靠近门的地方,扭头看着帐篷外面。雪拉山被雨雾笼罩,只能看见半山腰以下的地方。这里是尺牍沼泽地的边缘地带,晴天有时地上也会“泛水”,更别说下雨天了。人在帐篷里坐久了,脚下会出现一个个水脚印。

陆海涛开讲。他先从文成公主进藏讲起,讲到近代外国势力如何插手西藏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前西藏长期处于农奴制度,讲到1951年5月中央同西藏地方当局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从解放军千里跋涉多路进藏、中央以和平方式争取社会改造的“八年等待”,讲到50年代后期西藏在外国势力的煽动支持下出现的叛乱,一直讲到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其中还讲了丁青县副县长次仁才旺上次来慰问时,讲的汽车队支援前线的一些故事。这样讲下来,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陆海涛讲课从来不用讲稿,他擅长脱稿讲课。他十指交叉放在桌上,侃侃而谈,很少借用手势。他知识渊博,深入浅出,战士们听得都很投入。这无疑是一堂十分生动的政治教育课。杜林后来对赵天成说,即使让他准备上半年,也讲不出陆副主任这个水平。

但刘铁一向反感陆海涛,想尽快结束这堂政治课。不是他讲课,他说了不算。刘铁能让这堂课早点结束的唯一办法,就是向讲课者提问,如果他回答不上来,自然就会草草收场。当然,要想向别人发难,自己必须要有金刚钻。由于父亲参加过西藏平叛和对印自卫反击战,刘铁这些年对西藏问题有所研究,他自信在这支部队里,没有人比他知道得更多。他承认陆海涛讲得不错,几乎没有什么疏漏。但他感觉陆海涛有些卖弄知识,他看不惯陆海涛的这种做派,所以他准备发难。于是,他从队伍后面站了起来。陆海涛愣了一下,问:

“刘排长,你有什么问题吗?”

战士们都扭头看着刘铁。刘铁微笑着说:“有的地方我没听明白,想请教一下陆副主任。你刚才讲,20世纪60年代初,引发中印边境冲突是因为边界问题,是英国入侵西藏时的历史遗留问题。英国统治印度时,曾两次派兵入侵西藏,并在1914年,在中印边界东段秘密划过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我想请教陆副主任的是,印度独立后,为什么还要在边境问题上跟我们叫板?印度当时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手段?”

陆海涛没有想到刘铁会突然提问,他的第一反应是,刘铁因为上次处分他的事在故意找碴,想给他难堪。他心里很不痛快。但刘铁这么粗野的一个兵,能提出这么专业的问题,着实让他吃惊。他稳定了一下情绪,嘴角流露出不易觉察的微笑,对刘铁说:

“你请坐下!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明你平时很注意学习,这一点值得肯定和表扬。印度当时的总理尼赫鲁,为什么不愿意用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很显然,他除了想搞地区霸权,最主要的是想争取外国的援助。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除了美国增加了对印度的援助外,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也增加了对印度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了这些援助,印度方面当然不愿意缓和与我们的关系。为了解决中印边境争议问题,周总理先后四次访问印度,但尼赫鲁态度一直很强硬,甚至是得寸进尺。1961年,西藏平叛结束后,我们把西藏的驻军减少了一半,西段甚至撤出了前沿哨所,对中印边界采取维持现状的方针。如果不是后来印度军队入侵阿克塞钦地区,军事冲突可能就不会发生。当时我国内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与苏联关系破裂后,也导致周边安全环境恶化,我们不想在西部中印边境出现军事冲突。尼赫鲁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放肆起来,下令在中印边境西段进行‘前进政策’,实施蚕食计划……”

刘铁又一次站起来问:“据说毛主席听到汇报后,确定了‘二十字方针’,这二十个字我忘记了,陆副主任你能告诉我们吗?”

这么具体的问题,显然是刁难。但刘铁没有想到陆海涛记忆力超群,只要是他看过的书,基本都能记住,像这样关键性的问题他怎么可能忘记呢?

刘铁这一问,倒给了陆海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陆海涛胸有成竹地举起两只手掌,说一个字,弯下一根指头:“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刘铁从心里佩服陆海涛的学识与记忆力,但他仍不甘心,继续追问道:“那后来,为什么又打起来了呢?”

陆海涛笑了起来,说:“你先坐下,听我慢慢讲。毛主席当时不光给了二十个字的方针,而且明确指示,第一枪必须经过他的批准。可是为什么后来我们要进行自卫反击呢?因为印度军队把我们的忍让克制,当成了软弱可欺,不仅深入我国境内,还开枪向我们边防军挑衅。这样一来,一场军事冲突就不可避免。当年毛主席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据有关资料说,考虑了十八天;准备这次自卫反击,给印度一个教训,毛主席也很慎重,考虑了十天。毛主席说,不打则已,要打就要打狠打痛,一下子把他打怕!所以,1962年10月20日拂晓,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部队,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进行反击,第一天就扫除了印军西段的主要据点,东段的印军精锐第七旅基本被歼灭。几天后,我们向印度提议谈判,印度不但不同意,还不断调动援军到边界地区,准备反扑。我们随后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反击,在瓦弄方向击溃印军一个旅,在邦迪拉方向歼灭印军精锐第四师的主力。我们打过实际控制线后,又根据毛主席当初的决策,撤回到控制线以内二十公里……”

刘铁又一次站起来提问:“那你能给我们说说,毛主席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吗?”

“这场自卫反击战,规模不大,时间不长,只是一场边界局部战争。在惩罚性打击目的达到后,我们便主动停火后撤,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也就是说,我们的军事行动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外交斗争,在国际上打掉了对方的嚣张气焰,打出了我们的威风。但主动撤军,也表明了我们主张谈判、反对武力解决的一贯主张。”陆海涛喝了口水,清清嗓子,说,“好啦,这个问题我们就谈到这儿,下面我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跑到西藏来修路。”

“1951年,解放军进藏时,毛主席说,解放西藏关键是要修路,我们把路修到哪里,哪里就得到了解放。后来,为什么西藏会发生叛乱?印度为什么敢于冒犯?除了政治原因外,他们也看到了西藏交通不便,解放军调兵作战比较困难,受到了交通的制约。

“新中国成立前,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公路,拉萨城里只有英国人送给达赖的一辆轿车,还是拆散成零件,用牦牛驮到拉萨再重新组装的,只能从布达拉宫开到几公里外的罗布林卡。那时,西藏的运输主要靠骡马和人工,还有少量的牛皮船,许多人畜冻死饿死在古驿道上。从成都到拉萨,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一年。而一年之中,真正能行走的时间也只有四五个月,其他时间驿道被雨水冰雪封堵。尤其是阿里,新中国成立前几乎与世隔绝,生活物资主要靠商人牦牛驮队运输,跑一趟拉萨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

“1951年,解放军一万多人的先遣队徒步跋涉,十万人担负后勤支援,才进驻到拉萨等重要城镇。1951年5月,西南军区成立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陈明义任司令员,十八军五十四师师长张忠兼任副司令员,穰明德任政委,十八军副政委任第二政委。解放军一边进藏,一边修路。筑路队伍主要有:西南军区的六个工兵团,十八军、六十二军和西康军区部分部队,还有许多地方工程队和六百多名从地方抽调的技术人员,以及西南地区各大专院校毕业生,号称十万大军。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官兵营养不良,体力消耗严重,加之施工危险性大,部队伤亡很大。仅五十三师一个师,头一年就减员百分之十六。但在后来的施工中,逐渐摸索出了经验,比如挖冰冻土方法、横插打冰法、双线运土法、溜索运土法、空心爆破法,等等。这些施工经验,我们至今还在使用。1954年12月25日,康藏公路胜利竣工时,慕生忠率领的筑路大军也将青藏公路修到了拉萨。为了修筑这两条公路,先后有三千多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绝大部分牺牲在康藏公路上,几乎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官兵牺牲。

“解放军进驻阿里后,部队所需后勤保障物资,只能用骆驼和牦牛驮队运输,而且只能在每年的6至9月运送,平均阿里驻军一个人的给养,需要十头牦牛和三个运输人员承担,每人每年耗资近上万元。途中由于高寒缺氧,牲畜死亡很多,补充来源也难以为继。只有解决交通问题,驻阿里的官兵才能站住脚跟。经过多次勘测,最后选定了从叶城到阿里的一条比较理想的路线。1956年4月,正式开工修建,第二年10月建成通车。原计划三年的工程,在四千多名筑路官兵和工人的艰苦奋战下,提前一年半就完成了。10月5日那天,当有史以来第一辆汽车开到狮泉河时,当地藏民都惊呆了,不知道这个‘铁牦牛’是从地里冒出来的,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是,这样的公路状况,远远不能满足西藏建设和边防稳定的需要。

十几年前,我们部队奉命开赴青藏线,将青藏公路由原来的沙土路改建成现在的二级黑色公路,年运输量提高到了五十万吨。我们在座的这些老兵,大部分都参加了青藏公路的建设。

“现在,我们又来到了这里修筑黑昌公路。为什么要修筑这条公路?因为这条公路连接着横断山脉和藏北草原,是那曲通往昌都的唯一公路,也是国道317线的组成部分。这条公路修通了,就等于把青藏线和川藏线从中间连接了起来,一方面对西藏经济建设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咱们连担负的雪拉山路段,是全线海拔最高的路段。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它整治改造成能承受载重汽车、常年通行的等级公路。川藏线一旦中断,这条公路就是昌都连接拉萨的唯一通道……”

陆海涛的这堂政治课,讲了整整两个小时。可是奇怪的是,大家并没有觉得时间长,也没有人打瞌睡。陆海涛一讲完,坐在第一排的赵天成首先站起来鼓掌,战士们也跟着鼓掌。赵天成转过身,面对全连官兵说:“陆副主任今天这一课,讲得很生动,对西藏有关重大问题做了梳理,政治性和知识性都很强,让我这个连长也长了见识,受了教育。尤其是对我们为啥在西藏修路,讲得很透彻,大家回去后要好好消化,把这一堂政治课化为动力,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解散后走出帐篷,赵天成对身边的黄雪丽说:“老陆还真有两下子,这一课讲得很精彩,讲出了政治处主任的水平!”

黄雪丽笑了笑,什么也没有说,低头走进自己的帐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