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河欣慰地说:“你考虑得很周到。这样吧,从明天开始正式学习厨艺,怎么样?”
“行!明天就学!”栓柱兴奋地说。
正月初二上午,栓柱骑着自行车带着新兰和大华去了南楼村自己的老家。四个弟弟都围过来,抱着大华高兴地逗着、笑着。栓柱、新兰给父亲母亲拜年,又到几个本家亲戚家中拜年,一家人嘘寒问暖,有说不完的话。
栓柱有四个弟弟,大弟弟栓成去年刚结婚,媳妇叫娟子,夫妻俩跟父母一块儿种地;三弟栓亭已经初中毕业,刚上高中一年级就自动要求辍学,在家帮着干家务;另外两个弟弟栓栋、栓梁还在念书。
“让栓亭跟俺到县城去闯闯吧,待在家里,长不了啥见识。老三,你愿意吗?”
那栓亭自从不上学后,待在家里俩月时间,看着村里其他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往大城市跑,正憋得浑身难受,听大哥一说,非常高兴地说:“哥,我跟你去!”
栓柱的母亲知道拦不住儿子,叮嘱道:“你啊,一点不像你大哥,整天这山望着那山高,没个准星。要去也行,碰到事要多问你大哥,千万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听见了吗?”
“知道了!娘!”
从南楼回来,栓柱他们又走访了官家庄等几处的亲戚,家里就基本安顿得差不多了。利用这段时间,刘双河开始教授栓柱厨艺,同时在新梅的帮助下,栓柱也开始努力阅读《调鼎全钞》这本书。
《调鼎全钞》一书的文字内容全部用文言文写成,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第二部分总论;第三部分食材选料法;第四部分食物制作法;第五部分面点法;第六部分详细记载了宫廷御宴一百零八道菜品的配料和烹制法。从书本身看,内容相当完整,看不出要分上册和下册。
刘双河告诉栓柱,他现在看这本书为时尚早,因为学习厨艺跟学习其他任何传统技艺一样,必须先从学徒基础做起。第一步要学会刀法,第二步要学会选料,第三步要学会各种菜品的烹饪方法,此后才能逐步钻研书上的高深知识。没有实践基础,光读书根本学不到真正的厨艺。其实,中国绝大多数的传统技艺,都有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的诀窍,更有实践中师傅的手把手指点和学徒的不断领悟,如果没有这些,光靠读书是不行的,就像书读得再好,你也学不会游泳、学不会骑自行车一样。
刘双河向栓柱介绍着学习厨艺必须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厨艺简单说就是一门生活的技艺。学习厨艺,第一是尽量掌握各种食材的性能,你对食物的性能都不了解,那就不可能做到‘物尽其用’;第二是个人有个人的体质和饮食习惯,比如有些人天生就对某种食材过敏,比如有些人是少数民族,饮食上就会有一些禁忌,这都是自己的体质和生活习惯决定的,要认命,不能胡乱吃;第三就要注重一个‘俭’字,吃饭不能过于讲究,浪费食物最终要受惩罚的;最后就是要讲究一个‘洁’字,病从口入,吃东西一定要讲卫生,食料要洁净、工具要干净,只有这样,饮食才安全,人才不会生病。”栓柱听着不住地点头。
“学艺贵精,不贵多。”刘双河一边传授刀法一边告诫栓柱。
刘双河拿起一个大青萝卜做示范,告诉栓柱菜墩怎么放,双腿怎么站,右手怎样拿刀,左手怎样配合。然后教给栓柱切刀法、跳刀法、推刀法、砍刀法、锯刀法、压刀法、掀刀法、花刀法等,一共二十二路刀法。教完后,他就让栓柱照着练习。
栓柱过去只知道岳父会种地,不知道还有这么两下子,可见“艺不压身”的老话不是白说的。他打心底里佩服。他学着岳父的样子,拿着大青萝卜,切了一个又一个,一连三天,家里的菜上顿萝卜下顿萝卜,吃得身上到处都带着萝卜味儿。
接着,栓柱又跟着学习选择各种食材,以及各种食材如何切配,全家人跟着鸡鸭鱼肉地又吃了好几天。
后来,栓柱又学习爆、炒、煎、熘、蒸、煮、烧、烤等三十三路烹饪法。
看着栓柱曾经拿过瓦刀、铲刀的手现在已经能熟练地重复着刀切、颠勺等烹饪技艺,刘双河感到由衷的满意,但表面上丝毫不显露出来,而是一个劲儿地挑毛病、找缺点。
栓柱明白,岳父挑毛病越多、找缺点越多,自己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暗地里越发用功学习。
转眼到了正月二十一,吃罢早饭,栓柱收拾好东西,同栓亭一起到二楞家等老韩。福来、老木、狗剩、迷糊他们都已经聚齐。
不多时,韩同强坐着一辆长斗车来到刘庄。车停在二楞家门前,他跳下车,招呼大家装东西,见栓柱旁边跟着个年轻人,就问:“栓柱,他是谁?看着好像有点眼生啊。”
二楞赶忙接话:“栓柱的弟弟,栓亭,高中刚毕业,想跟您找口饭吃。”
老韩皱了皱眉,有些埋怨道:“栓柱,你咋不早说呢?俺那里可不缺壮工,就缺你这样的师傅。”
栓柱这些天一心扑在学习厨艺上,忘了跟老韩说栓亭的事情,见老韩有些犯难,忙说:“韩大哥,您家离得远,没来得及告诉您,请您给个机会,让他跟着学学。俺弟弟高中虽然没毕业,可比俺学问大,说不定到了县城能派上大用场。”
大家也从旁劝说:“老韩,多一个人多一份力。工资少开点也行。你就答应了吧!”
韩同强对着栓亭点点头说道:“嗯,看个子还行。干建筑这一行要能吃苦受累,你一个生瓜蛋子,行吗?”
“韩老板,我能行,您放心吧。”
“好,那就收下你了。走吧,快上车呀,还愣着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