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二:把脱离实际的空谈当成企业文化有些企业为了塑造自身的“形象”,脱离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总结出一些描述经营理念或企业精神的词语。这些理念或精神完全不被认同,所以它的表面化描述就成了脱离实际的空谈,犹如一个精美的花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还有一些企业,努力塑造优美的企业环境,让企业外观和内饰看起来协调一致,设备摆放呈现出流线美感,抑或在企业的走廊、办公室张贴各种看似醒目的标语……做这些原本无可厚非,但若把这些表象化的东西视为企业文化,就大错而特错了。就拿标语来说,“求真”“务实”“团结”,这些字眼能否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管理风格?能否让全体员工认同?能否真正起到凝聚力和向心力导向的作用?这些问题,许多企业领导者自己都说不清楚,更何况是员工呢?
·误区三: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劳永逸的事有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只要建设起来,逐渐步入正轨,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殊不知,企业文化也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创新,不然的话,“过时”的企业文化非但不能促进企业发展,还可能成为一种阻碍。
多年前,IBM的创始人汤姆·沃森规定,IBM的所有员工必须穿正规的职业套装,且所有高层经理都要穿黑色西装和白色衬衫。这样的要求是出于对客户的尊重,希望每一位员工都可以着装整齐地出现在客户面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已经改变了他们在工作时的着装,且很少有技术型的买家会在公司穿着白衬衫和黑色西装。可是,IBM的着装规范却一直保留着。1995年,郭士纳决定废除这一着装规范,但他没有选择用另一种着装规范替代原来的,而是想到了沃森先生最初要传达的意图,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根据时间和场合以及你要会见的人,来决定你的着装。
在郭士纳本人看来,这是他担任CEO以后作出的一个很小的决策,但这个举动却被认为有很大的预示性。因为,着装规范已经成为IBM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部分恰恰又是刻板的、僵化的,破除这一规范昭示着,IBM的企业文化已经搭上了与时俱进的列车。
·误区四: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基层员工的事企业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是企业领导者根据竞争环境,把自己经营企业的价值观、思维、行为方式、竞争方法等付诸管理实践,逐层地传递给最基层的员工,并要求全员遵守,从而形成习惯、产生氛围的过程。所以说,谁是企业文化的最终决定者?不是基层的员工,而是最高管理层。
卡洛斯·戈恩在接手债墙高筑、濒临倒闭的日产汽车之后,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到一线去。在接手的1999年的整个春季,他认真检查日产在海内外的每一个办公室、工厂、技术中心,了解经销商、供货商和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的情况。为此,大家还给卡洛斯·戈恩起了一个绰号——“7·11”(指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每天清晨就开始工作,下班时太阳早已经落山。靠着这种走动式的管理,卡洛斯·戈恩找到了拯救日产汽车的方法,并将日产带回到全球汽车行业第二阵营的位置。
试想一下:如果卡洛斯·戈恩每天就待在办公室里下达命令,却要求下属实行“走动式管理”,可能实现吗?下属根本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何为“走动式管理”。当卡洛斯·戈恩亲自到一线检查、指导,并要求其他管理者也这么做,他们必然会根据最高领导的要求开展“走动式管理”,而企业也逐渐会形成用一线数据说话作为决策依据的习惯。
这样的氛围,不是靠基层员工能够形成的,而是要由企业的高层来领导和推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它需要企业最高领导层来主导,也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为此,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一定要有清醒的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方向,以及具体的行为模式。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能脱离战略
企业文化不应是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而是要能够根植于人心、可以落地执行、切实提高效率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如何建设企业文化,才能够让它不至于偏离轨道,发挥出真正的效用?答案就是,与战略相匹配。
企业战略是在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企业文化核心要素所规范的总体经营思想、路线、方针的指导下产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什么样的战略。当企业有很强的文化特色时,会通过企业的经营理念、共同价值观等彰显企业的特殊性,这可以促进企业形成别具一格的企业战略,为企业的成功奠定文化基础。
当企业战略制定出来以后,需要全员积极有效地贯彻执行。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作用,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统一员工意志和目标,让全员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共同努力。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和战略一定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跟战略相匹配,要能够支持战略的实现。比如,某企业一直提倡节俭的价值观,这种企业文化有利于实行追求低成本领先地位的战略;再如,某企业提倡创造性、敢于挑战,这种企业文化有利于实施和执行产品革新与技术领导地位战略。总而言之,企业文化的建设一定要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否则一切都是虚妄的空谈。
案例链接
沃尔玛的节俭文化与“天天平价”
1962年,沃尔玛还只是美国阿肯色州小镇上的一家普通商店。五十多年后,如今的沃尔玛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零售连锁企业之一,在全球拥有超过7900家大型零售店,员工人数达到230万,年销售额超过4000亿美元。
沃尔玛的成功,离不开它的总成本领先战略,正因为实施了有效的成本管理,它才能给予消费者“天天平价”的承诺。当初,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顿成功塑造了“节俭”
这一企业文化基因,靠着这一文化因素,沃尔玛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商店发展成全球超级连锁企业。
沃尔玛对成本费用的节俭是出了名的。有人曾到沃尔玛的中国总部参观,惊讶地发现,它的办公区非常简陋,没有天花板,办公室都是用隔板隔开的。在沃尔玛,所有的复印纸都要双面使用,不然的话,就会受到惩罚。这些做法都只是出于同一原因:节省成本!
从沃尔玛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与战略相匹配。沃尔玛选择的是总成本领先战略,而它的企业文化就以“节俭”为基调,如果山姆·沃顿没有创立这种文化氛围,把节约每一分钱作为企业的信条,那么,沃尔玛就无法向消费者提供最低价的商品,也就无法实现“天天平价”的承诺,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这是继《圈层是人才进化》之后,我撰写的第二本书。
相比第一次撰稿,虽多了些许经验,但也更加严谨,很希望把它做得更清晰、更实用。
近几年,我一直在研究、实践移动互联网的营销生态模式,以及产业互联的新商业趋势,也跟不少企业老板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过。不可否认,互联网的突飞猛进,让很多行业和企业都受到了冲击,不少企业主更是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想往前走,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也怕走错;想往后退,背后还有一群追随自己的人,企业的盈亏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了,即便还没有抵达企业家的高度,但身为领导者的责任心,在多数企业主身上还是具备的。
这让我萌生了撰写这本书的念头。平日里,能够有机会参加相关课程的企业主的数量,与庞大的中小企业数量相比,不过是凤毛麟角,还有大量的企业主和管理层人员迫切后记
需要这方面的内容,我恰好有一些积累和经验,何不把它形成清晰系统、便于保存和反复阅读的书稿呢?
在确定要写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时间联系了智和商学院长张浩峰。我的思路和想法很多,但要把它们整理成一个有逻辑性的框架,却还得下一番功夫。在此,真的很感谢浩峰院长,他同我一起参考阅读了大量与企业重组、转型有关的书籍,为的是选一个独特的角度,而不是把重组牵涉的方方面面像教科书一样罗列出来。那样的话,阅读起来不仅烦琐,且不容易抓住重点,看完后还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思路。
几经斟酌,我们最后决定从“思维”的角度入手,提供给读者一个重组的思路。然后,大家就看到了现在的逻辑框架。在内容方面,也是尽量结合实际的问题,附加典型案例,让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转变思维不易,过程也很缓慢,但它是很值得去做,也是必须去做的一件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能始终保持前瞻性的思维,适时地转换自己的角色,透过花里胡哨的表象看清商业的本质,比单纯从战术上去升级更有长效性。
但愿,每一位阅毕此书的读者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哪怕它只是为你的思路打开一个缝隙,于我而言,已是莫大的回馈。
韩永发
2018年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