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部。包括标题、制发时间和依据等项目。
A.标题。条例的标题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另一种是由施行范围、事由和文种构成。
B.时间和依据。一般在标题之下用括号注明条例通过和签发的年月日与机关名称;有些重要的条例,在题注中还标明经过某种会议通过、批准时间。
2。正文。由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组成。
A.总则。是关于制定条例的目的、意义、依据、指导思想、适用原则、范围等的说明性文字,表达简洁明了。
B.分则。即规范项目,这是条例的实质性规定内容,是要求具体执行的依据。
C.附则。是对分则的补充说明,其中包括用语的解释和解释权、修改权、公布实施的时间等项内容。
条例正文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条款式,全文按序列排列;另一种是章条式,多用于内容庞杂的条例。
(四)条例写作范本。
三、规定的写作
规定是法律和规章文体的一种,是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制定的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规范的要求,用以统一人们行动的文件;或者为贯彻规章而提出具体的执行意见和管理措施时使用的文体。
(一)规定的使用范围。
第一,文件规定的内容仅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工作的一部分。
第二,为实施法律、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内容而制定规定。通常由制定原文件的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机关制定。
(二)规定的特点。
1。内容的局部性。规定有时为实施某一法律文件而制定,有时为加强管理而单独制定,内容侧重于政策和管理方面,划清政策界线,明确管理原则。
2。表达比较概括。规定只对特定的工作做部分限定,内容范围较窄,但是原则性比较强,所以表达上既具体又概括。
3。法律效力比较大。规定所涉及的工作或问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三)规定的写作
规定的格式由标题、题注和正文组成。
1。标题。标题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由适用范围组成,比如“公司人事管理规定”;第二种由事由组成,比如“关于公司的车辆存放规定”;第三种由公司名称事由组成,比如“xx集团关于鼓励职工报名参加体育活动的规定”。
2。题注。在标题的下方写题注。
3。正文。正文用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采用序言加数码方式,就是序言后边用数字“一、二、三”开头……再列出规定的内容。
正文一般由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总则。总则常用“为了……根据……制定本规定”的句式,说明制定规定的目的、根据和适用范围等。
第二部分,分则。分则对特定的工作或问题制定出明确的要求和规范。
第三部分,附则,执行说明。附则说明制订具体办法的授权单位、施行时间和与原来有关法律的关系等。
正文的结构形式一般有两种:章条式和条项式。
A.在章条式中,第一章是总则,最后一章是附则,中间各章是分则,每章有若干条项。
B.条项式不分章,各条项相当于章条式各条,但项目略少。
一般来说,工作或问题比较复杂的采用章条式,内容较少的采用条项式。
(四)规定的注意事项。
第一,应该仔细考虑,先写原则性的重要要求,再写比较次要的规范以及具体的预防措施;规定事项应该具体、明确,前后一致。
第二,制定规定应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否则,规定就失去了约束力,甚至违犯了国家法律。
第三,制定规定应从公司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规定是一种主观行为,应该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尊重公司的客观实际及发展规律,不要从主观愿望出发。
第四,规定应该定得具体,对要求应该规定得明确,便于贯彻执行,方便检查。
第五,在规定的实施中常出现无法预见的因素,用词应该留有余地,定期对规定进行修正和补充。
第六,行文应该用肯定的语气,用“可”、“应”、“不得”等词语表明应做什么,不得做什么,违反了规定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以显示规定的约束力。
第七,规定应写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规定中的目标和任务应该分配得合理,语气应力求简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