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牵牛车而远贾”是王亥经商的特点,从释义上看,便发现当时王亥他们的贸易量并不是个小数目,都已经用牛车拉货了,如果数目不多,那不免有些大材小用了!而牛车等工具的广泛运用,也和王亥出色的驯养技术脱不了关系!
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传说有一次,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它动物,只以草为食。当时人们都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黄帝观察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只让大家不要杀掉,派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栏先把它圈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王亥发现栏杆外边又来了几匹这种红色的野马,它们对着栏杆内的那匹野马叫个不停,不肯离开。过了一天,王亥把木栏门打开,不料外边的好几匹野马一下子都冲进木栏,和圈在栏内的野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阵,然后又都卧了下来。王亥把栏杆门关住,用割来的草喂它们。过了不长时间,其中一匹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马驹。王亥高兴极了。消息传开,人们也都纷纷前来观看。这些野马和人接触的时间一长,好像发现人类并不想伤害它们,所以在人面前也不惊慌,变得十分温顺。特别是小马驹,很喜欢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然后又跳上马背。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
王亥骑马成功后,一下子轰动了许多人,很快黄帝也知道了。应龙是黄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对骑马当然更感兴趣。他积极协助王亥驯马,练习骑马。就在这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把栏杆门关上,一只老虎乘无人时闯进圈里,把可爱的小马驹咬死,正张口要吃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老虎来不及吃掉小马驹,跳出栏杆逃走了。王亥和应龙一见小马驹被老虎咬死,气得快要发病,立刻带上弓箭,骑上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们一口气奔跑了几十座山。终于找到了这只老虎。两人看准目标,连发几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
这样一来王亥也称得上是功成名就了,可惜最后竟被暗杀,如此一来,这位商人始祖级别的人物竟是死于非命,这其中肯定藏了不少秘密。
王亥为了部落的繁荣经常去北方一个叫做有易的部落做生意,当时有易部落的人从来没有见过牛车,所以对驾着牛车过来的王亥那是相当的稀奇。更是愿意用自己手上的东西与王亥交换。所以,王亥在有易的市场很广阔。
再说王亥不但有孝心而且做生意也很公平。因而在有易部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连有易部落的首领绵臣都与王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只要王亥来有易做生意,绵臣都会亲自接见。更是让王亥住在自己的家里。
这关系一旦亲密起来了,似乎就是在预兆着什么不好的事情。果然,这绵臣的妻子居然看上了年轻聪慧的王亥。话又说回来,这朋友妻不可欺,在王亥这里是一点没体现出来。也难怪,谁让绵臣的妻子长得那么漂亮呢!所以,两人很快就坠入爱河。眼看自己的热情与真诚换来的却是朋友和妻子的背叛,绵臣对于王亥可算是恨之入骨。决心灭之而后快。决心都下了,你说这王亥还能有活路么?
王亥在商朝人的心目中具有极大的神威。商朝人有时甚至用祭天的礼节来祭祀王亥。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时,也往往祭祀王亥,希望得到王亥的保佑。在商先公中,只有亥称王。在商人的心目中有着王者风范、王者之尊的地位。王亥的亥字从亥从鸟。这一方面说明了早期商人以鸟为图腾的遗迹,另一方面也说明王亥在后代心目中达到了图腾的地位。
这个以贸易立国的部落,他的族人--“商人”。从此成为了天下生意人的统称。中国商人就这样降生在黄河边,喝着母亲河的乳汁长大,从中原故土中走来。走上了世界人类文明辉煌灿烂的舞台。
河南,这里有天下华商的根,有华商的记忆和图腾。所以河南后世才会出现那么多名著天下的大商人,究其根源,皆与这个“商”字相连!
⒋爱国商人弦高
弦高的身份是商人没错,但是被大家更为熟悉的是他身为商人的另一层含义,他也是一个急国家所急的爱国商人。
古代的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所以早期商业并不是很发达。直至西周时期商业才有所萌芽,而且状态也和今日有所差别,是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再说起初,各国的经济大都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后来在周王室的式微的刺激之下,各国不断扩张,许多新兴城市开始出现。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商业的发展可让处在中心之地的郑国尝尽了甜头,成为春秋中叶时期的商业大国!
郑国之所以能够在当时通过商业在各诸侯国之间站住阵脚,和它重视商业发展,鼓励经商是脱不了干系的。而且对于商人还采取保护政策。所以,不仅郑国人喜欢经商,也吸引了各国商人驻足郑国。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对于商人的优待礼遇,所以只要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商人总会慷慨解囊,协助国君防御外国的侵略!而这其中最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商人就是弦高。
弦高之所以能被大家广为传颂,这还要从公元前627年说起。当时弦高在河南巩义境内犒劳秦师,从而保全了郑国。从而演绎了商人爱国止战的历史话剧。
这天下终归就是这么大了,但是各诸侯国的胃口却只增不减。没日没夜的计算怎么将自己国家的版图扩大。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即位的是他的儿子襄公。这时,秦穆公开始动了歪脑筋。决定趁晋国有丧事之时,与驻扎在郑国的三个将军里应外合偷袭郑国。之时郑国很远,到了第二年二月,秦军才进入到滑国地界。
当时,弦高以贩牛为业。之所以会选择这个职业,弦高可是瞅准了市场。有需要就肯定会有市场啊!当时,周天子的儿子王子颓喜欢牛,用现在很时髦的说法就是,把牛作为宠物来养。这样一来,这些牛可就与众不同了,生活都比一般的官宦人家还要奢侈。因此,郑国、卫国等各国商人,大都选择贩卖牛这个商机。不过多半是为了谋取暴利。而弦高只因无人引荐,屈于市井之中。
碰巧,弦高在贩牛至周国途中遇见自己的一个刚从秦国游历回来的旧友,于是就随口问了他,最近秦国是否又什么大事发生。这位旧友就告诉他,说秦王要发动大军,准备袭击郑国,十二月份就已经出兵了,再过不久就要到了。这个消息让弦高大惊失色,郑国可不是别的地方啊,那是自己的家乡。如果自己袖手旁观,弃之而不救,万一宗社沦亡,他自己也就没有什么颜面回去了。这般琢磨以后,弦高顿生一计,一边派人赶回郑国送信,一边开始着手准备对付秦军的办法。
随后,弦高就赶着十二头肥牛来到秦军驻地,以郑国使者的身份求见秦国主将孟明视。弦高这一郑国使臣毫无预兆的觐见,倒是让孟明视不知如何是好,误以为郑国已经觉察到秦军的策略,为了刺探这个郑国使者的居心何在,孟明视还是决定与弦高见面!
见到孟明视,弦高开始以使臣自居。说郑国国君听闻三位将军要到郑国去,特地派他送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来犒劳将士们。弦高话是说的圆满了,但狡诈的孟明视还是对他颇有怀疑,于是就问弦高为什么没有国书。前面的戏都唱的圆满了,怎么可能在这样的问题上出差错呢!
于是弦高就告诉孟明视,说国君是为了怕写国书耽误了犒劳将士们的时间,于是只能选择亲口授旨。听完以后,孟明视就悄悄像弦高兜底了,说秦国国君之所以派他来,目的就是为了灭掉滑国,并不是要到你们郑国去。说完随即就下令,驻军于延津。眼看目的达到了,弦高就称谢而退了。
弦高退下了以后,孟明视就对手下说,郑国已经有了准备,估计偷袭是没有成功的希望了。还是收拾下回国吧。
而郑国接到弦高的消息以后,就急忙叫人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摩擦的雪亮,马匹也喂得饱饱的!于是就对那三位将军下了逐客令,而这三个将军也深知秘密已经被泄露,呆肯定是呆不下去了。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了。
后来,郑穆公要以存国之功犒赏弦高,弦高辞而不受。或许正是由于弦高典范做的好,所以河南才会涌现出那么多的革命志士!
5.富不过三代的终结者
滔滔黄河,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也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商人、商业和商文化。历史上豫商的代表人物,当数富过12代、经历了400多年辉煌的康百万家族。到清代中期,康氏家族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慈禧太后亲封之为“康百万”,民间称之为“活财神”。
基本上,大家的观点大都是停留在“富不过三代”上面,不知道是出于一种嫉妒之心,还是颇有当今世人羡慕嫉妒恨的成分。可康氏家族为什么能兴盛12代400多年呢?
康百万家族的兴起,既有历史的机遇,又有人为的努力,还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它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节拍,经过几代人的开拓进取才获得的。它的兴衰基本上和大清王朝相始终。
康氏家族自明初迁来巩县,直到清朝建立,一直尊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生活方式,历代中虽不乏考取功名的学子才俊,但由于官品不高,况且多是清廉忠直的儒学之士,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富足。只是到了清朝初年,康氏第十代传人康复吉娶了明朝福王朱常洵落难的孙女,即弘光皇帝的女儿后,生了康惠,才渐渐显现发达的端倪。康惠三子,大勇,大椿,大鉴,真正称得起康百万发家祖先的,恐怕该从康大勇算起。
王朝入主中原后,经过康熙皇帝内除鳌拜,外平拥兵自重的三藩和统一台湾,征剿葛尔丹等斗争,基本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社会空前安定。繁荣经济,发展生产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正处于初级的恢复发展阶段,商品的生产交流,货物的运转便上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当时,康大勇利用门前河洛交流的水上优势,首开大河航运之先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加快了商品流通,抢占了致富先机。在清王朝建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汉族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的思潮都十分活跃。康大勇是大明弘光皇帝的重外孙,自然不愿在清朝入仕为官,但随着清政权的日益巩固,知识分子的“复明”之梦越来越虚幻,康大勇选择经商之道,属无可奈何之举。在当时,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一次了不起的思想革命。康大勇文武兼备,具有雄才大略,他对弃仕从商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独到的见识,他开创的商船航运队伍来往于开封,济南,苏杭,京津之间,奠定了康百万家族兴旺发达的坚实基础。之后,其子康士路其孙康应魁继承了它的雄心壮志,继续披荆斩棘开拓进取,随着康家航运队伍的扩大和商业门店的发展,又和土地兼并互为依托,这更是康家的商业活动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可以说,正是由于在康大勇开山奠基的基础上,康应魁审时度势,展示了更高的经营谋略,才创造了康百万家族的鼎盛和辉煌。
康百万家位于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域,正统的儒家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康家世代读孔孟之书,行孔孟之礼,即使进入商界,指导他们行为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儒家文化。如坚守中庸之道和务实创新精神,遵循自然规律和拥有宽容的胸怀,另外如集权思想,民本意识,安土倾向,乐天情趣等等,所不同的是在他们的商业实践中,把这种儒家文化的宽泛变得更具体,更实际。他们可以毫不吝惜的拿出大把银两修整河防为国分忧,从而得到官府的嘉奖和倚重;他们赈饥荒,修学堂造福一方,使自己的商业活动远离“无奸不商”世俗目光,洋溢着“达则兼济天下”的色彩。这些善行和义举,又给他们的商业活动营造着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开辟着新的,更广阔的财源。
在康熙,雍正,乾隆直至嘉庆一百余年间,康氏家族经过四代人的创业奋斗,达到了康百万家族的全盛时期,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多达十八万亩,民间称其为“头枕三原,泾阳,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中原巨富。
康百万的繁荣,不免会有人将此与盛极一时的晋商、徽商作比较。那到底康百万与他们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首先,从地理条件看,康百万和晋商、徽商所处的环境非常相似。康百万所在的巩义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平地很少。晋商居住在山陕高原,干旱少雨,风沙弥漫。徽商主要居住在徽州六县,群山环绕,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农耕,但交通便利,适宜商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