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河南有什么不一样 > 第一章 杰出豫商引人注目(第3页)

第一章 杰出豫商引人注目(第3页)

同时,在经营手段、生活方式和文化渊源上存在差别:晋商早期多是拉驼队、走西口,赚钱后经营“票号”。徽商早期靠经营茶叶,运输靠舟楫。发财后经营钱庄,与官府交往甚密,成为“红顶商人”。

豫商处于中原腹地,崇拜河洛文化,深悟物极必反之理,因此把“留余”思想作为经商治家的最高原则。像康百万家族靠供应军需“尽忠发财”,靠赈灾济贫“行善得官”,可谓名利双收。

明清时期的康百万,在特定历史时期走出了一条豫商之路。

像海水有涨有落,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康百万家族也没有超越这个规律。康家从创业到全盛,经过四代人的努力;而从全盛到衰败,也是经历了四代,这决不是巧合,而是规律使然。

康百万家族全盛时期是在19世纪初叶,当时正是大清王朝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先是嘉庆年间历时十年的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到了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东捻,西捻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此起彼伏,也正是在这时,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相继进入中国,外国资本的输入,打破了清王朝因循保守的经济管理体制,陈旧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再加上连年灾荒,各种社会危机一触即发。

动荡的社会环境不可能不波及到康百万家族,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康家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是,毕竟,康百万家族是诗礼传家的名门望族,是博施广济的儒商之家,后代子孙中不乏学识渊博,目光远大的志士才俊。

康百万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供游人参观的康百万庄园便是这历史的见证。

⒍爱国商人,一心干实业

王锡彤,字筱汀,河南卫辉城关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少时曾习盐业,19岁获县试第一,后又获府试第二,院试第三。1887年考入开封大梁学院,青年时代以教书为主,先后主讲卫辉经正书舍、禹州三峰实业学堂等。

清民之际,在北洋集团的外围,河南的一些精英人物加快了接受近代新兴事物的步伐,在旧学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新学,思想上较为接近立宪维新的主张,跨越政、学、商各界,全面参与实业、教育等维新事业,成为近代史上第一批主动地有意识地推动河南区域近代化的先驱分子。

在实业方面,最为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是王锡彤(卫辉)。他早年从事地方教育,树立实业救国之志,先后参与禹州三峰公司、洛潼铁路的管理事务。后为袁世凯所赏识,进入北洋实业资本集团,在京津地区从事工商活动,参与了北平自来水公司、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公司等企业的高层管理,被誉为“水泥大王”,并曾在家乡主持兴建了卫辉华新纱厂等实业组织。

要说王锡彤选择实业这条路还要从1905年说起,那时,王锡彤应禹州之聘,参与三峰矿物公司管理,开始了实业救国之路。1906年,修筑洛潼铁路,王锡彤积极劝募股金,购买机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洛潼铁路早日竣工通车,第一次显示了他实业救国的热心和才干。如果说之后的王锡彤在实业救国这条路上之所以能够走的那么远,这其中倒是少不了袁世凯的推波助澜。

1908年,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逼退到豫北闲居。在此期间,袁氏为图东山再起,除抓军队外,积极物色实业人才。他以邀请王锡彤讲经论史为名,对王锡彤说:“官可不做,实业不可不办”。在袁世凯的举荐下,王锡彤进入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周学熙资本集团,成为董监会核心人物之一。当时周学熙资本集团有三个骨干企业,即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矿务公司、华新纺织公司。

水泥工业是当时民族工业的重要一项,那时全国只有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和湖北水泥公司两家。湖北水泥公司建于1907年,曾一度控制着东南各省的水泥市场,后来经营不善,借日本三菱公司白银72万两。1912年5月,三菱公司在上海与程祖福达成协议,同意湖北公司暂缓还款。同年11月,三菱公司又主动提出,可以再借巨款给湖北公司,帮助其还清其他债权人的债务,条件是水泥公司必须交由三菱公司管理,湖北水泥公司面临被日商吃掉的危险。此提议当即被程祖福拒绝。为表明不出让产权的态度,程祖福随即筹得8。6万元,偿付三菱公司第二期借款的利息。然而一心想获得产权的三菱公司,竟不接受这笔还款,反而推翻暂缓还款的前约,要求湖北公司一次还清所有债款,否则交出水泥公司管理权。湖北水泥厂聘请律师与之交涉,但三菱公司不与理会,直接向湖北省政府提出了查封公司、变卖资产的要求。迫于案情和日方逼迫,湖北省政府在1913年3月25日派员赴大冶查封了湖北水泥公司。同时,查封了公司在上海、武汉的财产。

当时查封湖北水泥公司一事导致社会舆论哗然,如汉口《震旦日报》以《实业危哉水泥厂》为题,详细报道事件经过,对日商谋夺产权表示气愤。而最关心湖北水泥公司产权变更的莫过于启新洋灰公司了。1908年1月,启新公司采用新设备在唐山重新出产水泥。由于水泥畅销市场,成本控制有法,公司持续盈利。湖北水泥公司地处华中,水路运输条件优越,设备尚佳,其产品供应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市场十分便利。若湖北水泥公司落入日商手中,启新公司将面临南北夹击的严峻形势;若启新公司控制了湖北水泥公司,就可以南北配合,掌控中国大部分水泥市场,赚钱将更加容易。深知其中利害的启新水泥公司开始和湖北水泥公司交涉,但因湖北水泥公司出让费过高而作罢。但之后,湖北水泥公司不堪债务之重而与保商银行达成以全部资产及经营权为抵押的贷款合同。王锡彤为防止湖北水泥公司落入外国人之手,组织成立了华丰兴业社,与保商银行谈判,由启新公司作保,向保商银行短期借贷140万元,华丰兴业社从保商银行获得湖北水泥公司的经营权,易名为“华记湖北水泥公司”,白银140万两,除偿还债务外,余银作流动资本,开始新的经营运作。从此,两家水泥公司的产品占国内水泥市场的90%以上,居垄断地位。

1924年后,外商水泥生产剧增,上海华商水泥公司无力与外国资本抗衡,王锡彤又代表启新水泥公司又与上海华商水泥公司订立协定,采取统一行动,再次控制了中国水泥市场,王锡彤因此被誉为“中国水泥王”。

1919年6月,王锡彤借回乡省亲之机,游说当地政府在卫辉办厂。当年8月,在王锡彤的建议下召开了天津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决定在唐山、卫辉创办纱厂。两厂各定股额80万元,当场集股,过半为定。王锡彤为了振兴家乡工业,慨然自认2000股(10万元)。1921年,卫辉华新纱厂终于建成。从此为卫辉、新乡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锡彤反对封建专制,同情革命。袁世凯让他当河南总督,他力辞不就。目睹袁世凯复辟帝制,他深感愤怒无奈,只好洁身自好,一心干实业。他对朋友说:“宁终其身于商贾,免遭身败名裂之祸”。1925年后,王锡彤陆续辞去实业界一切职务,寓居天津,潜心研究中外史籍,写下2000余万字的文史著述,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⒎忧国忧民,发展工商业

安阳人马吉森,是清末民初河南著名的实业家。他出生在清代开明官员之家,是巡抚丕瑶的长子。作为马丕瑶的长子,马吉森深受其父影响,少小勤学,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安阳为南北交通要冲,过往官吏甚多,经常向民间征派马匹车辆,人民苦不堪言。光绪十年(1884年),年方二十七岁的马吉森联合当地士绅创设车马局,规定此后官家所需车马一律通过车马局,不得随便向民间乱征滥派,从而使差役有所减轻。马吉森因此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晚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侵扰,让腐败的清政府签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最为重要的是西方列强借此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各种经济势力从中获取了相当高的利益,严重打击了本国的民族工业。目睹此情此景,马吉森内心悲愤,深深感到必须自救,从而激发了他开展实业救国的决心。

他曾集资兴办的广益纱厂,规模最大时有纱锭2。1万枚,生产工人1300余人,是当时河南全省最大、最早的纺织企业。他还开办煤矿,并且最早引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六河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当时的十大煤矿之一。马吉森思想开放,手段灵活,积极采取和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法,他经营的实业,无论是产业结构、公司治理都具有鲜明的现代企业特征,对当时的河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此外,马吉森还积极兴修水利,动员当地民众疏通北天平渠,用以灌溉千亩良田,发展农业生产。马吉森还兴办过很 多工矿企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农工商部因他兴办实业成绩斐然,批准他为该部四等议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又奉命勘察直隶临城、宛平、房山之青龙涧、金窝沟矿产等,顶风冒雪,险阻备历。他曾官居直隶候补道,后任平粜局总办、矿务局会办,又委办北洋官矿,成为我国近代实业界的重要人物。《续安阳县志》对马吉森的评价甚高,称“安阳今日工商业,稍见扩展,吉森实创某端。”

真正让马吉森声名鹊起的当属六河沟煤矿。观台镇六河沟煤矿地处华北交通要冲--安阳西北部,有平汉铁路的交通优势。当地的煤质优良,属于古生代夹炭层石炭纪有烟煤,色黑光亮。灰分小,挥发少,黏结性强,适宜炼焦及作为火车、舰船锅炉等动力用煤。当地早在明代就已开始挖矿出煤,不过直到清末时期,活跃的主要还是几家小煤窑,开采方法和劳动工具相当简陋,生产规模有限,每年产量很低,还处在旧式的手工业开采阶段。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马吉森等在安阳开办六河沟煤矿,率先使用机械开采并采用新式企业管理,资本8。4万元。据清朝农工商部资料显示,当时立案核准时,该企业具名为“六河沟机器煤矿”,业主为马吉森等,属地安阳县观台镇六河沟。次年,扩招到股金70万元。

马吉森的六河沟煤矿投产后,获利颇丰。后来又有张孝谦、叶润含等增资重辟新井,并且吸引了德国人莫纳根、比利时人马楣等外商的入股投资。1919年后马吉森等爱国商人们赎回矿权,恢复民族资本的完全控股,并将观台镇至丰乐镇的轻便铁路改建成标准轨道,安装2×1000千瓦发电机组,又开凿台寨、复兴等新矿井。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六河沟煤矿达到鼎盛时期,共计有资本300万元,职工5000人,矿区面积11。78万平方米,并拥有发电厂、火车房、轻便铁路、学校、浴池、职工住宅配套设施等,年产原煤75。2万吨、炼焦2万吨。

民国时期战乱动荡,让马吉森等一代豫商没有机会把手中企业做得更强做得更大,没有来得及更充分展示自己的经营才华,这是当时人的无奈和惋惜,也让我们后来者无限的感慨。不过在今天,以六河沟煤矿为前身的峰峰煤矿,以广益纱厂为前身的安阳豫北棉纺织厂,都仍然活跃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马吉森们的精神和理念永不凋落,始终在为后来者提供动力、带来启迪。

⒏怀商巨子,实业救国

河南焦作的实业家鲁连城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尽管名震津沪却不忘造福家乡武陟,是一位值得所有焦作人骄傲的实业家。

鲁连城,字联卿,生于1854年,卒于1934年,武陟木栾店人,自幼家贫,仅读过几年私塾。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24岁的鲁连城开始做小生意,先是肩挑,后是车推,寒暑无间,风雨无阻,生意逐渐兴隆。随后经营“四大怀药”,每年推独轮车往返于武陟、汉口之间,去时载怀药,还时贩布匹,生意越做越大,逐步发展到雇用伙计开店经营,在天津、汉口、上海等地设立成兴永怀药庄、成兴永布庄等。1908年,八国联军撤出北京时,怀庆府(今焦作地区)一带怀药滞销,价格惨跌,几乎分文不值。鲁连城预见战争结束后怀药必定涨价,遂在本县城西五车口倾囊收购怀药,大批运抵天津囤积。八国联军退出中国后,怀药行情一日数涨,鲁连城获利数十倍之多,为日后扩大经营奠定了雄厚基础。

和其他实业家相比,鲁连城不管是在家境,亦或者是自身条件上,都是没什么优势的。由于幼年家贫,仅靠母亲防线用来维持家中生计。年少时,长驻足于私塾门外,偷听先生授课。但是为了帮助母亲贴补家用,到最后连这种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也不得不选择放弃。所以,鲁连城的文化基础是很薄弱的。

到了年龄大了点,鲁连城就开始做点小生意。试想,由一个小商贩蜕变到百万富翁,这其中的艰难常人恐怕是体会不到的。

初做生意,因缺少资本,仅仅能在当地贩卖一些布带子和不大值钱的零碎货,持竿沿街叫卖,以谋蝇头小利。以后就到邻县温县赵堡镇肩挑贸易,购买赵堡出产的布袋钱搭等,肩挑到武陟县木栾店转卖。每三天往返一次,披星戴月,寒暑不避,获利渐厚。资本就这样慢慢积累起来了。

1908年,八国联军撤出北京时,怀庆府(今焦作地区)一带怀药滞销,价格惨跌,几乎分文不值。鲁连城预见战争结束后怀药必定涨价,遂在本县城西五车口倾囊收购怀药,大批运抵天津囤积。八国联军退出中国后,怀药行情一日数涨,鲁连城获利数十倍之多,为日后扩大经营奠定了雄厚基础。

1914年,鲁连城在上海做生意时看到纺织工业方兴未艾,便想到家乡豫北平原是产棉区,如果在武陟开设纱厂,距京汉铁路黄河北岸车站仅20公里,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原料采购,都很方便,不但可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且可以降低成本谋取厚利。于是鲁连城同上海英商慎昌洋行签订合同,购买2880枚纱锭的全套设备和两台160马力的蒸汽机。合同签订后,因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运不通,机器无法运达。鲁连城创办纱厂的雄心未减,一边继续经商,一边在木栾店西门外的沁河滩上(今武陟县公安局靶场西侧)购买地皮100亩作为纱厂厂址。等到欧战结束时,机器价格比合同定价高出六七倍,英商反悔,拒不履约。鲁连城当即聘请外籍律师提起诉讼,终以证据俱全而胜诉,把机器全部运回家乡武陟。1919年冬,总投资80万两白银的成兴纱厂正式开工。到1928年,纱厂纱锭已发展到6480枚,员工也由150人增加到400人。随后,鲁连城又在山西绛县创办大益成纱厂,在陕西西安创办自成纱厂,由此成为当时河南省首屈一指的独资经营的民族纺织业巨头。1934年5月25日,鲁连城病逝于家乡木栾店,终年80岁。

鲁连城的那个年代,列强入侵,军阀混战。但是,鲁连城还是率领子弟,携刀持棍,肩挑车推,南下北上,东征西战,追求实业救国之理想,终成一代工商巨子。有了前人此等高尚的怀商精神,难怪豫商人才辈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