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兄妹至此心里已经踏实,连忙站起来,微微弯腰说:“周先生,请原谅我们刚才的冒昧。”“没有什么,话不说不明嘛。”周恩来轻轻一句,了结了刚才紧张的争执。周恩来说:“……听说上海市场的公债价格在12日后曾跌4元停板,紧接着又回升起来。至今保持着事变前的水平。宋先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哦!这吗,这是英美朋友帮助的结果。”宋子文回答,心里又惊又疑。周恩来怎么会如此谙熟经济行情呢?老于政治的宋子文终于清醒,周恩来全局在胸,一言一语,都紧扣主题。英美为什么需要蒋杰石呢?因为如果让何应钦取蒋代之,到时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就会侵犯英美在华的利益。宋氏兄妹冒险赴西安会谈,也是这个原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眼下蒋先生并不认他们的帐!他一意孤行,甘愿受南京亲日派的摆布了!”周恩来说。宋美龄又拿出夫人的气派坚定地说:“这由不得他,我能把他拧过来!”
周恩来欲擒故纵地说:“蒋夫人,恐怕……”宋美龄胸有成竹的说:“这一点请您放心!”周恩来说:“那就拜托夫人了。”至此一场扣人心弦的辩论结束了。
周恩来凭借其敏捷的思维,广博的知识,精明的策略,犀利的语言在辩论中轻松自如,力挫宋氏兄妹的嚣张气焰,使会谈取得了卓越成效,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巧用问句,控制局面
辩论中问得好、问得妙,可以牵住对方的牛鼻子,使其处于被动。巧用问句,能控制局面,取得辩论的主动权。
设问法,是有疑而问,并要对方回答。设问看似提出问题,平常得很,却有着很大的功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使用问句进行辩论战胜论敌的专家。一次,尤苏戴莫斯告诉苏格拉底,说欺骗、偷窃之类都是不正义的,于是,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辩论。
苏:如果在作战时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尤:这都是正义的,不过我说的是我们的朋友。
苏:如果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以鼓舞他们斗志,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看应该放在正义一边。
苏:又如一个孩子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骗他。把药当做饭给他吃,而由于用了这欺骗的方法竟使孩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看应该放在正义这一边。
苏: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气沮丧,怕他自杀,把他的剑一类的东西偷去或拿去,这种行为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当然,也应该放在同一边。
苏:就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应该在无论什么时候都坦率行事的了?
尤:的确不是。如果你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话。
苏格拉底通过巧妙设问,终于使对方的认识有了转变,取得了辩论的胜利。
反问法是一种用否定的问句表达肯定的语意或用肯定的问句表达否定的语意的一种问句形式。辩论中巧妙地运用反诘疑问来论或驳,可以给语言增添一种凌厉逼人之势,使对方措手不及,入彀就范。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雄辩家,春秋战国时期的他被称为“儒学大师”。晚年退居鲁国,授徒讲学,著书立说。
当时,楚国有一儒学弟子叫陈相,突然抛弃所学的儒家学说,改换门庭,拜倒在农家大宗师许行的门下,当上了一名“农家弟子”。几年后,他自认为掌握了许行的农家理论“君民并耕说”,便北上鲁国,扬言向孟子的儒学挑战。
陈相来到鲁国。见着孟子后,先将许行的农家学说宣扬了一番,然后问孟子:
“鲁国的国君称得上贤能吗?”孟子说:“称得上。他尊王道,行仁政。”陈相又问:“但是真正的贤君,要亲自同农民一起耕种才吃饭。可现在鲁国有谷仓,国君从不下地干活,这是虐害农民来奉养自己,怎么称得上贤能呢?”
孟子反问道:“许行必定种了粮食才吃饭吗?”
“是的。”陈相答道。
“许行必定织了布才穿衣服吗?”
“不。我老师穿粗麻。”
“许行戴帽子吗?”
“戴!”
“帽子是他自己做的吗?”
“不。粮食换来的。”
“许行为什么不自己做帽子?”
“自己做帽子影响他耕种。”
“许行用铁锅煮饭,用铁犁耕地吗?”
“用。”
“铁锅和铁犁是许行自己打造的吗?”
“不是,用粮食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