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是物质诱导的方法,即按照物质利益的原则,通过奖励、提高待遇等杠杆,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积极进取。
另一种是精神诱导的方法,这其中也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事后鼓励,比如在员工完成了一项任务后给予其表彰或表扬;其二是事前激励,即在员工完成某项工作之前就给予其恰当的刺激或鼓励,使其对该项工作的完成产生强烈的欲望。这样一来,其求胜心理必然会被成功的意识所支配,从而能够乐于接受任务并竭尽全力地完成。尤其是对于那些好胜心或者进取心比较强的员工来说,事前激励要比事后鼓励更有效果。
事前激励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正面激励,一种是反面激励。前者是指从正面进行说服或勉励,向其明确事后的奖励政策;后者就是通常所说的“激将法”。由于这种做法对人的尊严和荣誉感有着强烈的刺激,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都能成功。
(2)强化员工的荣辱意识。
荣辱意识是使员工勇于竞争的基础条件之一。但是每个人的荣辱意识各不相同。有的人荣辱感非常强烈,而有的人荣辱意识则比较弱,甚至还有的人几乎不知荣辱。因此,管理者在启动竞争机制时,必须强化员工的荣辱意识。
强化荣辱意识,首先要激发员工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重要精神支柱,是进取的重要动力,并且与人的荣辱意识有着密切联系。自尊心的丧失容易使人变得妄自菲薄、情绪低落,甚至内心郁郁不满,从而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劳动积极性。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根据有关的分析,员工自尊心的表现程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自大型、自勉型和自卑型。对于第一种人来说,他们的荣辱感极强,甚至表现为受荣而不能受辱,并且他们的荣辱感往往带有强烈的嫉妒色彩。这就要求管理者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以防止极端情况的发生。对于第二种人来说,其荣辱意识也比较强,只需要你稍有引导就可以了。而对于第三种,管理者必须通过教育、启发等各种办法来激发其自尊心,尤其是要引导其认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
强化荣辱意识还必须明确荣辱的标准。究竟何为“荣”,何为“辱”,员工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现实中,荣辱的区分确实存在问题。比如说,有的人把弄虚作假当成一种能力,而有的人则对此嗤之以鼻;有的人把求实看作是无能的表现,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是忠诚的反映。所以,管理者应当让员工有正确的荣辱界线,这样才能保证竞争机制的良性发展。
此外,强化荣辱意识还必须使其在工作过程中具体地表现出来。应当让员工们看到:进者荣,退者辱;先者荣,后者辱;正者荣,邪者辱。这样,员工们的荣辱意识必然得到增强,其进取之心也必然得到提高。
(3)给予员工充分的竞争机会。
在员工中引入竞争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做到人尽其才,发展团队的事业。为此,管理者必须为员工提供各种竞争的条件,尤其是要给予每个人以充分的竞争机会。这些机会主要包括人尽其用的机会、将功补过的机会、培训的机会以及获得提拔的机会等。在给予这些机会时,管理者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机会均等原则。这就是说,不仅在竞争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在提供竞争的条件上也应当人人平等。这些条件通常是指物质条件、选择的权利等。
第二,因事设人原则。在一个团队里,由于受到事业发展的约束,因此竞争的机会只能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定。管理者虽然应当为员工取得进步铺平道路,但是这种进步的方向是确定的,即团队事业的发展和成功。
第三,连续原则。这是指机会的给予不能是什么“定量供应”,也不能是什么“平等供应”和“按期供应”,而是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给子员工,使其在努力完成了一个目标之后接着就有新的目标。换言之,就是让员工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通过竞争以实现进步的机会和条件。
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活力。企业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能有效地激励员工追求上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转移他们的兴奋点,从而减少矛盾而公司上下也将生机勃勃。这是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的艺术,也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6.下达命令要“名正言顺”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下达各种各样的命令也要首先考虑一下“正名”的问题,即你所下达的命令是否合理,怎么样下命令员工才愿意接受任务。
你是不是经常这样说:“小李,把这份材料赶出来,你必须尽你最快的速度,如果明天早上我来到办公室在我的办公桌上没有看到它,我将……”或者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做?我说过多少次了,可你总是记不住!现在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马上给我重做!”
这样,你与部下的关系就完完全全地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毛病就出在你下达命令的方式上!你以为你是领导,所以就有权在别人面前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就可以对别人颐指气使,唤了来,喝了去;就可以靠在软绵绵的椅子里,指挥别人去干这个,去干那个?
没有人会喜欢你这种命令的口气和高高在上的架势!
你以为自己是领导,有权利这么做。可是要知道,尽管你是总经理,他是小职员,可是在人格上你们是平等的。所不同的,只不过你们的分工不同,职务不同,而不是在你和他个人之间存在着什么高低贵贱的区别。就算是“经理”比“职员”具有更多的权力或是其他什么,那么是由“经理”这个职务带来的,而不是你自身与生俱来的!是你的这种趾高气扬、自傲自大的态度激怒了别人,而不是工作本身使人不快!
所以,你想让别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完成工作,就用什么样的口气和方式去下达任务。多用“建议”,而不用“命令”。这样,你不但能使对方维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且能使人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即便是你指出了别人工作中的不足,对方也会乐于接受和改正,与你合作。
约翰·居克是一家小厂的经理,有一次,一位商人送来一张大订单。可是,他的工厂的活已经安排满了,而订单上要求的完成时间,短得使他不太可能去接受它。
可是这是一笔大生意,机会太难得了。
他没有下达命令要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干活来赶这张订单,他只召集了全体员工,对他们解释了具体的情况,并且向他们说明,假如能准时赶出这张订单,对他们的公司会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有什么办法来完成这张订单?”
“有没有人有别的办法来处理它,使我们能接这张订单?”
“有没有别的办法来调整我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的分配,来帮助整个公司?”
工人们提供了许多意见,并坚持接下这张订单。他们用一种“我们可以办到”的态度来得到这张订单,并且如期出货。
不要向陆军中士那样下达指令,而是采用建议、询间或指导的方式。这决不会减轻你的指示的份量,却能使你的命令更合雇员的心意。
管理者作为号令的发布者,一定要明白号令的法规作用。该命令时不可犹豫,而不该命令时也不能随便下令。作为一名管理者,最忌讳的就是滥发命令,随意施令将会大大损害管理者的威信,使下属感到反感,管理者的威信也就会一落千丈。
当管理者下达命令之后,可能有些人会故意不听号令,他们或许是性情乖戾的员工,或者是与管理者同期进企业的同事,也可能是比管理者年长的员工。这时,不管是什么人,管理者必须毫不犹豫地拿他“开刀”,否则有令不行将是常有的事。管理者必须始终抱着一个原则:令出如山,不可动摇。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在下属当中建立起领导应有的绝对权威。
命令常常被下属打折扣的管理者,除了本身缺乏应有的魄力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发布命令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向下属发布命令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