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历史的魔法师 > 大宋王朝 传奇时代风云变幻(第3页)

大宋王朝 传奇时代风云变幻(第3页)

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连续颁布几道诏令,规定:

一、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二、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三、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四、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

五、改进职田法。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

六、“减徭役”。将西京河南府的五县废为镇,又析王屋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乡村投入。范仲淹、富弼提出“厚农桑”,“修武备”等建议则并未实施。

庆历新政的推行,虽然主要是为了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但对官僚机构的整顿,却不能不触犯那些在因循腐败的官僚制度中获得利益的势官权贵的利益。

范仲淹与吕夷简矛盾发生后,宋仁宗于公元1038年诏诫百官朋党,对范仲淹早就存有戒心。到公元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被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贬黜。朝中支持新政的官员也都被贬官到地方任职,已经颁行的磨勘(考绩)、荫子等新法也被宣布作废,“庆历新政”推行仅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了。

3.黑脸包公

近千年来,包公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今天,包公的形象仍然活跃于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里。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年幼时便以勤学闻名,成年后更以孝行达于乡里。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中甲科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今江西水修)。因父母年事已高,他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但由于父母不愿随他赴任而辞官,回乡侍养双亲。直到父母去世后,才出来做官。

不久,他出知天长县(今属安徽),在这里他很快就以处理“牛舌案”,而显示出断讼执法的明敏正直。某日,有一农夫至县衙告状,说昨夜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头,请求追查罪犯。包拯认为割去牛舌并无任何财利可图,故推断此事必是仇家的报复行为。于是,让农夫私下里将牛屠宰掉,在市面上卖肉以引罪犯上钩。因为,根据宋代法律规定:宰杀耕牛是犯法行为。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的仇家见牛主宰牛售肉,想让官府治他的罪,果然前往县衙首告,自然是自投罗网,疑案立破。包拯善于审案的名声就此传开。

包拯这种善于审案的能力,被很多大臣们所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其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历史上的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4.熙宁新法

做了四十年皇帝的仁宗,没有改革的决心,致使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仁宗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驾崩。太子赵顼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神宗即位第三天,三司使韩绛奏报:自仁宗朝宋夏战争以来,征调财力,动用国库,“百年之积,惟存空簿”。他这才知道自己继承的是怎样一副摊子。

神宗这个时候不过二十岁,正是血气方刚、奋发有为的当口,他决心把国家治理得国富兵强。由于他求治心切,对当时的元老大臣寄予很大的期望。即位次年,他召见前宰相富弼,问以边事,富弼对他说:“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再问治道,回答是“安内为先”。而司马光所能提供的治国忠告只有“官人、信赏、必罚”六个字,也似乎有点空泛。对朝廷旧臣,神宗未免失望。

事实上,宋朝积贫积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所谓积贫是指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庆历以后每年赤字在三百万贯,治平二年(1065年)差额扩大到一千五百七十万贯。而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数量不断攀升的冗官和冗兵。宋朝为达到权力分散的目的,官僚机构牵制重叠,“事即依旧公事,人即加倍添人”,冗官不可避免。所谓积弱,是指宋代不断扩大的军队,却在与辽、夏冲突中一再处于劣势,康定、庆历年间的宋夏战争实在令宋人气短。

在土地问题上,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到仁宗后期,大官富姓占有大量土地,这种土地兼并趋势与天灾人祸相结合,迫使大批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跌破贫困生存线。不仅如此,兼并大量土地的官绅形势户还凭借特权逃避税役负担,据治平年间统计,全国土地中,“赋租不加者,十居其七”。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的直接后果,就是从仁宗中期起,铤而走险的农民与士兵“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

国家的种种不景气情况被神宗看在眼里,他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临川人。在年轻时候,他的文章就写的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当县官的时候,正逢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在那里,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时,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做了二十年的地方官,王安石名声越来越大。宋仁宗曾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奏上了一份万言书,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现在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因此,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了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此次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就应召上京,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开始改革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固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他的变法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宋神宗向王安石询问对策,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虽然王安石坚持变法,但是宋神宗却没有他那么坚定的决心,听到有很多人反对他,立场就动摇起来了。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都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迫神宗停止新法。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这个时候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返回江宁府去了。到宋神宗逝世以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废除了新法,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内忧外患

宋徽宗、宋钦宗统治时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阶段。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多数农民都倾家荡产,无以为生,纷纷起事,反抗暴政。其间以方腊、宋江先后领导的起义影响最大。内忧不已,外患又起。北宋长期与辽、夏、金战争不休。与西夏战事刚止,金军又大举南下,北宋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尾声。

1.民众起义

徽宗君臣的黑暗统治,终于在政和、宣和之际激起了民众起义,其中以北方的宋江和南方的方腊规模最大。

宋徽宗在崇宁元年(1102),决定在杭州设立“造作局”。这个拥有数千名工匠的皇家手工业工场由宦官童贯主持,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奢侈用品,所需的原料、工钱,悉数从民间无偿征取。三年后,醉心于园林艺术的徽宗降下旨意,在苏州设立“应奉局”,这个机构的任务是在江浙一带为皇帝搜罗珍奇物品与奇花异石,由此在中国的史书上留下一个特殊的名词——花石纲。

花石纲的本意是指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唐宋时,民间习惯把成批运送的货物称为“纲”。应奉局征调大批船只通过运河向京都运送花石,所以被称为花石纲。

这种特殊的贡品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数量很有限,但是皇帝对这些奇花异石极其赞赏,呈献花石的地方官员纷纷加官晋爵。于是贪图富贵的官僚们便挖空心思地寻找种种怪石、花卉,将自己的荣华富贵寄托在对皇帝的邀宠之中。

政和年间(1111~1118),灵壁县的地方官进贡了一块巨石,由大船运送到京师,拆毁了一座城门才得以进城。看到这般精致的天然艺术品,宋徽宗大喜之下题字道:“卿云万态奇峰”。随后,浙江的地方官吏又在太湖鼋山采得一块长四丈、宽二丈的巨石,这块石头玲珑剔透,孔窍天成,石上有一棵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亲手栽种的桧树。为了将石头和桧树完完整整的献给皇帝,当地官员特别制造了两艘大船。几年后,又一块采自太湖的石头送到京师,目睹造物神奇的宋徽宗欣喜若狂,赏赐搬运它的船夫每人金碗一只,将这块大石头封为盘固侯。华亭(今上海)有一株唐朝的古树,造型非常优美,地方官决定将它晋献皇帝,由于此树过于巨大,难以通过桥梁,所以就专门制造了大船准备海运,结果起航不久便遭遇大风,致使一船民夫葬身大海。

为了向皇帝邀宠,各地官吏如狼似虎地到处搜寻出奇制胜的花石,不论是在高山峻岭还是在深宅大院,只要有一石一木稍稍值得玩味,便有官府差役在上面做出皇家记号,于是这件物事就成了呈献皇帝的供品。如果它在百姓家中,那么在起运前主人就必须妥善保护,稍有不慎就会被官僚以大不敬的罪名处治。运输时又往往拆墙毁屋,更有贪官污吏借此上下其手、盘剥百姓,为此倾家荡产者不计其数。北宋的花石纲前后持续了二十多年,形成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大灾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