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把广大农民被花石纲之役逼上绝路,就连许多中小地主也濒临破产。方腊是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的漆园主(有人说他是雇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凸现其革命性),也是造作局压榨的对象。于是在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他杀牛酹酒,在漆园誓师起义。
两浙饱受盘剥压迫的各阶层人民,这时就如一堆干柴,一经点燃就成燎原之势,数日之内,起义军就从千余人发展到十万之众。方腊自称圣公,建元永乐,署官命将。不到三个月,起义军分各路出击,控制了睦卅(治今浙江建德东)、歙州(治今安徽歙县)、杭州、婺州(治今浙江金华)、衢州(治今浙江衢县)和处州(治今浙江丽水)等六州五十二县。
徽宗君臣对东南重镇杭州的陷落感到大为震惊。徽宗被迫下罪己诏,撤销造作局,废除花石纲,宣布免除起义地区三年田赋,以收买人心,瓦解其斗志。与此同时,徽宗命童贯急调西北十五万健卒赴浙。宣和三年正月,起义军首领方七佛率兵六万进攻秀州(今浙江嘉兴),官军固守顽抗,童贯手下大将王禀率大军赶到,成两面夹击之势,起义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守杭州。官军重兵压境,起义军的地盘日渐缩小,次月,杭州也终告失守,方腊只得率余部二十余万人死守青溪帮源洞。四月,起义军终于被官军与地主武装联手攻破,帮源洞惨遭血洗,方腊也被宋将韩世忠俘获,八月押赴开封处死。
虽然方腊起义失败了,但是它给了北宋王朝一次沉重的打击。就在方腊起义前后,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也活跃于河北、山东、淮南一带。他们打出“劫富济贫”的旗号,他们所过之处,诛杀贪官恶霸,将他们的财产分给贫苦百姓,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宋江起义军人数不多,却作战勇敢,屡次以少胜多击败宋军,又由于他们转战各地,活动范围非常广泛,所以产生了很大影响。宣和三年(1121)夏,方腊大起义被镇压后,十余万宋军陆续移师北上,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围剿,宋江起义军被迫向官府投降。南宋时,说唱艺人以此编出《宋江三十六人赞》的评书,他们的事迹在民间辗转流传,慢慢演变成“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的故事。
2.海上之盟
在宋代,童贯是个宦官,因善迎人主而被宠信。重用阉竖是徽宗任用宵小的一个主要表现,其中童贯就是一例。也许是兴趣上的臭味相投,他与蔡京是莫逆之交,蔡京入相,荐他为西北监军,从此操纵天下兵柄近二十年,位比宰相,权势熏天。人称蔡京为“公相”,称其则为“媪相”。童贯与蔡京主宰着徽宗政治的文武两端,是人们心目中倾覆天下的罪魁祸首。虽然如此,天子却属意有加,命他主持西北战事,因此对西夏、吐蕃的胜利,便归在了童贯的名下。政和初年时的童贯十分得意,竟打起了图辽的主意,向天子请求出使辽国以探听虚实。徽宗同意了他的请求,遂以祝贺辽帝生辰的名义,命端明殿学士郑允中为正使、童贯为副使出访辽国。即使出任副职,以宦官为国使也是有悖大朝风范的事情,可徽宗出于觇伺敌国的考虑,并未顾忌朝野的非议。
童贯出使辽国并未打探到有用的信息,但他在回国途中却得到了一个重大的收获:遇到了一位奇士。
这位骑士名叫马植,本是辽之大族,官至光禄卿,但在辽朝的名声不太好。也许是这个原因使他产生了报复心理,在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十一月份的一个黑夜,马植秘密地来到童贯下榻的馆驿,自称有平燕之策,请求童贯接见。童贯与其一谈,大为惊喜。
此时的马植已俨然是宋国臣子的口吻,他的计策是:女直对辽人恨之入骨,而辽天祚帝又荒淫失道。本朝若自登、莱一带涉海而渡,即可联络女直相约攻辽。此计得到童贯的极力赞成,遂易其名为李良嗣,把他带回了朝廷,推荐给了皇上。
从海路上溯径至幽燕之北,这条路线并非新鲜之举,一直就有人走过。建隆年间,就有女真人取此道泛槎而下,至登州卖马,只是在后来渐渐中辍。百余年来,因为该地接壤诸蕃,帝国政府一直严禁商贾舟船取此道北上。因此朝廷讨论下来,都认为轻开此路对中国不利。但徽宗不死心,又单召马植详细询问。马植坚持己见,认为辽国必亡,他对皇上道:
“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万一女直得志,事不侔矣。”
从理论上来讲,马植的话当然不错,他的慷慨陈词也足以打动好大喜功的天子,于是又赐其姓赵氏,正式改其名为赵良嗣。徽宗虽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但无疑已经把马植的主意深深地记在了心里。灾祸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
北宋的君臣都被虚幻的胜利景象冲昏了头脑,冒失地作出了与辽国背盟的决定。重和元年(1118),北宋派遣使者马政渡海来到金国,与金人谋求结盟。两年后,北宋再派特使赵良嗣前往金国,商议南北夹击灭辽。经过讨价还价,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口头上答应在破辽以后,宋收回燕京(今北京)一带原属唐朝的汉地,但要将原来付给辽国的“岁币”原额转交金国,并且金军将很快进兵燕云十六州,宋军必须从南方配合作战,否则就不能如约交割。金人又在带给宋徽宗的国书中写明,他们只会交给北宋“燕京东路州镇”,如果想要西京附近的土地,那就由宋军自己来占领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之盟”。
3.靖康之耻
宋军在海上之盟后,在联金灭辽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毫无作为;宋金约定中“赎回”燕云十六州的财货,又被多次拖欠。理亏的宋朝为金国提供了充足的战争理由,一场大战就此爆发。
宋军在经过象征性的抵抗后,在燕云地区的守将郭药师率所部投降,摇身一变成为金军南下的先锋。北宋军政体制的腐朽在这场战争中彻底地暴露出来,除了太原一城之外,整个北方地区如同摧枯拉朽一般让金人横扫而过,数以万计的宋军哗变、投敌。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徽宗面前,又气又急的艺术家皇帝拉着大臣的手说道:“真没想到金人敢这样做!”说完就昏厥过去。留下“传位东宫”的诏书后,徽宗宣布退位。皇太子赵桓心不甘、情不愿地在这种情况下即位,是为宋钦宗。
面对敌人咄咄逼人的攻势,汴京的满朝文武吓得不知所措,这时,太常少卿李纲站了出来,坚决主张抵抗金兵。于是,钦宗任命李纲为兵部右丞,全面负责东京的防务。李纲开始积极准备防守,在京城四面都布置好强大兵力,配备好各种防守的武器;还派出一支精兵到城外保护粮仓,防止敌人偷袭。
三天过去了,宗望率领的金兵已经到了东京城下。他们用几十条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准备火攻宣泽门。李纲招募敢死队兵士两千人,在城下列队防守。金军火船一到,兵士们就用挠钩钩住敌船,使它没法接近城墙。李纲又派兵士从城上用大石块向火船投掷,石块像冰雹一样泻了下来,把火船打沉了,金兵纷纷落水。宗望眼看东京城防坚固,一下子攻不下来,就派人通知北宋,答应讲和。宋钦宗和李邦彦一伙人早想求和,立刻派出使者到金营谈判议和条件。宗望一面向北宋提出苛刻条件,一面加紧攻城。李纲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金兵用云梯攻城,李纲就命令弓箭手射箭,金兵纷纷应弦倒下。李纲又派几百名勇士沿着绳索吊到城下,烧毁了金军的云梯,杀死几十名金将。金兵被杀死的、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
由于东京军民的坚决抵抗,金将宗望被迫退兵。种师道向宋钦宗建议,在金兵渡黄河退却的时候,发动一次袭击,把金兵消灭掉。这本来是个好主意。但是宋钦宗不但不同意,反而把种师道撤了职。金兵退走以后,宋钦宗和一批大臣以为从此可以过太平日子了。他们把宋徽宗接回东京。李纲一再提醒宋钦宗要加强军备,防止金军再次进攻,可是每次提出来,总受到一些投降派大臣的阻挠。
宗望刚退兵,西路的宗翰率领的金兵却不肯罢休,加紧攻打太原。这时,宗翰的西路军到了黄河北岸,不敢强渡。到了夜里,他们虚张声势,派兵士打了一夜战鼓。南岸的宋军听到对岸鼓声,以为金兵要渡河进攻,纷纷丢了营寨逃命,十三万宋军一下子逃得精光。宗翰没动一刀一枪,就顺利地渡过了黄河。宗望率领的东路,也攻下大名,渡河南下。两路金兵不断向东京逼近,把宋钦宗吓昏了。一些投降派大臣又成天向宋钦宗嘀咕,他们说除了求和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宋钦宗只好派他弟弟康王赵构到宗望那里去求和。
赵构经过磁州,州官宗泽跟赵构说:“金朝要殿下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求和又有什么用呢?”磁州的百姓也拦住赵构的马,不让他到金营去求和。赵构害怕被金朝扣留,就在相州留了下来。没有多久,两路金军已经赶到东京城下,猛烈攻城。城里只剩下三万禁卫军,也是七零八落,差不多逃亡了一大半。各路将领因为朝廷下过命令,也不来援救东京。这时候,宋钦宗再想召回李纲,已经来不及了。宋钦宗急得束手无策。京城里有个大骗子,名叫郭京,吹嘘自己会使“法术”,只要招集七千七百七十九个“神兵”,就可以活捉金将,打退金兵。一些朝廷大臣,居然把郭京当作救命稻草,让他找了一些地痞无赖,充当“神兵”。到金兵攻城的时候,郭京和他的“神兵”上去一交锋,就全垮下来。东京城被金兵攻破。宋钦宗眼看末日来到,痛哭了一场,只好亲自带着几个大臣手捧求降书,到金营去求和。宗翰勒令钦宗把河东、河北土地全部割让给金朝,并且向金朝献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绢帛一千万匹。宋钦宗一一答应,金将才放他回城。钦宗回到城里,向百姓大刮金银,送到金营。金将嫌他太慢,没过多久,又把宋钦宗叫到金营,扣押起来,说要等交足金银后再放回来。宋钦宗派了二十四名官吏帮金兵在皇亲国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里彻底查抄,前后抄了二十多天,除了搜去大量金银财宝之外,把珍贵的古玩文物、全国州府地图档案也一抢而空。
公元1127年四月,宗翰、宗望和他们率领的金军,俘虏了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和皇族、官吏二三千人,满载着搜刮去的财物,回到北方去。从赵匡胤称帝开始的北宋王朝统治了一百六十七年,至此宣告灭亡。
赵构复宋
金朝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
1.偏安一隅
原来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在北宋灭亡以后,逃到南京。公元1127年5月,赵构在南京即位,他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的宋王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做南宋。
赵构,字德基,生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宣和三年(1121)年被封为康王。
赵构的母亲韦氏,并不受徽宗的宠爱,在徽宗的后宫中地位较低。因此,赵构在皇子中的威望也不高,本与皇位无缘。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时,他还曾以亲王身份在金营中做过一段时间的人质。
开封解围之后,赵构与张邦昌出使金国,代表北宋政府与金国谈判,希望能够割地议和,罢兵休战。但是,金兵第二次南下包围开封,面对强敌入侵,怎么能放弃抵抗呢?全国民众积极要求武力抗金,不允许任何卖国求和的行为。
因此,当赵构一行到达磁州(今属河北)时,磁州的百姓便拦住了赵构的队伍,不让他到金国去求和。地方官宗泽也对赵构说:“金朝要殿下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求和又有什么用呢?”
回想着自己在金国的岁月,赵构自己也害怕再次被金朝扣留,于是他顺应民意留了下来。赵构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驻守相州(今河南安阳)。然而,当朝廷危难之际,他却没有率河北宋军救援京师,而是移屯河北大名府,观望局势,保存势力。随后,又转移到山东东平府,以避敌锋。
然而,第二年就发生了靖康之变,赵构成为人们心目中重整河山的“中兴之主”,作为得到全国上下公认的合法继承人,赵构被推到了皇帝的宝座之上。
无论这个皇帝本身的素质如何,他在战乱中起到了凝结人心的作用,把被战火打乱的各方力量重新团聚起来,成为人们新的希望所在。
靖康二年(1127)五月,众望所归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代皇帝。此后,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禅位于孝宗,赵构在位36年,对南宋初年国家政局的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赵构在位初期,年轻气盛,有意抗金,收复河山。他任命主战派李纲为相,士气大振。但是,没过多久这个众望所归的“中兴之主”就令大家失望了。他罢免了李纲,面对咄咄逼人的金军,只会一味地逃跑、求和。
不顾众臣的反对,赵构抛弃了中原众多的百姓和广大的国土,纵马越江,南逃而去。在金兵的追击之下,宋高宗和他的投降派臣子们先后到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定海(今浙江镇海)、温州避难,甚至还一度漂泊到了海上。直到建炎四年(1130)金兵撤离后,赵构才回到江南。
绍兴元年(1131),惊魂初定的赵构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此后,他偏安一隅,纵情声色,大兴土木,极尽享乐,纵容奸臣秦桧弄权。为了巩固皇位,赵构杀害岳飞,与金国屈辱求和,签订绍兴和议,割让大量土地。再也不提收复失地的事情了。